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洛丽塔》中的水域和汽车是贯穿全篇的两个重要意象,也是透视男主人公亨伯特毁灭性命运的有效注解。水域指向亨伯特对永恒世界的超验渴望,他将之投射到现实中的女孩洛丽塔身上。汽车象征着物理世界中的动力,借此动力,亨伯特试图将他的想象世界强加于物理现实中,通过占据洛丽塔的肉体来实现某种永恒。在线性时间和他人主体性的客观现实下,亨伯特的妄念注定是失败的。他的悲剧根植于他对超越死亡限制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和试图消弭艺术领域与现实生活界限的行径,隐含着一种普遍性的人类悲剧命运底色。小说也暗示出一种偏执、妄诞的艺术立场所蕴含的致命危险,回应着纳博科夫要求对现实抱有清醒认知的艺术创作观念。  相似文献   
3.
李媛君 《殷都学刊》2008,29(3):121-124
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与他12岁的继女同居通奸的故事。从对这位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者纳博科夫来说,对亨伯特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寓意,时间为生存之牢狱的观念是他独特的生存经验的产物。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人性处处受到压抑,作家通过亨伯特悲剧式的结局暗示了人类的绝望,揭示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困苦和对人生无奈的悲剧观。纳博科夫十分重视作品的创造性,而讽喻和暗指是他的创措性所在.  相似文献   
4.
5.
<洛丽塔>的诞生具有双重狂欢的性质充溢在整个写作过程的审美快感令作者激情涌荡;充满魅力的叙事技巧使读者迷乱其中.作者以朴素的线性发展,"三套车"式的叙事结构,巧妙地摆脱了作品内在形式和外在道德的束缚,为自己开拓了一个自由的叙述空间,从而在其中恣意地挥舞着语言的魔杖,让"写"与"读"都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忘我的审美狂欢.  相似文献   
6.
洛丽塔》通过其主题的多意性,主人公之间的象征式的结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与否定,自我指涉和自我相悖式的情节与结构,机智幽默而多意的语言等,体现了一种后现代文学的精神特征,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当代的文论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术语。它的不确定性,随意性,混杂性,无中心性,模仿性和反讽性让文章引人入胜。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特点对洛丽塔进行分析,意在说明该种写作手法的高超与巧妙。  相似文献   
8.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其绝笔之作《苦妓追忆录》中再次延续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洛丽塔情结”,将后者言之未尽的爱情发展演绎,通过讲述耄耋老人爱恋上14岁青春少女透露出自己垂垂老矣的人生观.作品不仅处处彰显对顽强生命的颂扬和对美好爱情的希冀,也透露出作者晚年虽壮志雄心却力不从心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从亨伯特和洛丽塔两个方面分析两人畸形关系的成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段畸形关系如何得以维持。进而论述《洛丽塔》的现代性悲剧叙事。  相似文献   
10.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被誉为美国自福克纳崛起之后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最受争议的作品《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唯美主义思想的最好注脚:该书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意象和大量精妙的文字游戏都为其营造了一种令人着迷的语言的美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审美的福祉"。本文将对该书的艺术手法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