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见 《中华魂》2015,(3):62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学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通史,不仅以其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严谨而生动的语言,使之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开创了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司马迁开创了以记录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研究方法,他通过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类别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代表人物,这些人物的描述十分生动,丰富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江湖人的最深印象大约是他们的“武”。因为人们说到江湖人的第一反应是:他谈的是“武侠”,联系泛滥于文坛艺苑的武侠小说和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便会认为有武艺才能算是侠,才能算是江湖人。去年我在《文史知识》发表了一篇《话说游侠》,一开始就说最早的“侠”与武功没有必然的联系。“侠”不是指有武艺之人,而是指有朋友追随的人。  相似文献   
3.
齐树峰 《劳动世界》2016,(16):74-75
从7天赔光仅有的26万元面临“生死抉择”,到成为控盘资金40亿的投资理财高手;从如孤独游侠般在寂静小屋里面对屏幕看财富浮沉,到投资实体经营,不满33岁的任佩在创造传奇的同时也在书写着自己的心路……  相似文献   
4.
巴洛克式寓意写作风格对《堂吉诃德》文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塞万提斯选择游侠骑士作为堂吉诃德自由冒险的角色扮演对象,寄托了个人价值探寻的寓意。按照现代的说法,堂吉诃德的冒险故事首先关乎基督教信仰消退情况下重构人类共同体理想的渴望。而选择游侠骑士作为此种共同体理想的实践者,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塞万提斯对人类组织结构中暴力法则的关切。堂吉诃德尽管志向远大,但他的理想实践实际上不过是个体幻想机制充分取代现实逻辑的后果,这显示了塞万提斯对于个人自由实践之虚无本质的体悟。  相似文献   
5.
菊开那夜 《社区》2010,(32):29-29
之前数次去大理,都没有领会到别人所说的“大理充满游侠”,直到去年在大理住了两个月.和土著们打成一片。才知晓了大理真正的灵魂.不是复兴路也不是洋人街,而是那条几乎与游客们无关的1500米的人民路。  相似文献   
6.
崇尚武功,舍生取义是长安侠士的行为道德准则。由于于唐初定国之际长安豪侠辅助关陇集团取得并巩固政权和唐代长安的多元文化使得长安游侠精神有了存在的思想背景和历史价值。唐长安游侠在唐诗中逞强好胜,骄纵不羁的个性被诗化为豪迈矫健的英雄行为,成为超越世俗、建立奇勋的人格象征。为唐代诗歌注如新的刚劲活力。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关中任侠之气盛行,出现了许多名噪一声的游侠人物。这些游侠一方面拥有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扶危救困的正义精神,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另一方面,他们又往往表现出蔑视国法、任意妄为甚至杀人如麻的一面,给国家治安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危害,因而成为官府镇压、屠戮的对象,许多游侠因此结局悲惨。后世文人对于游侠的评价,大多过于看重他们正义、勇武的一面,而对于他们杀人越货、打家劫舍一类的恶行,则往往给予掩饰或美化,不符合历史真实。因此今人在研究过程中应该给游侠以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游侠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从新兴的士阶层中分化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它于西汉后期转化为豪族而从历史上消失了。纵观游侠作为一个实体性阶层存在的历史,它与国家互动关系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战国时期卿相贵族招养游侠,游侠为国所用却又以武犯禁;秦代对游侠限制、打击,游侠却成为反秦力量的中坚;西汉初至景帝时期对两类游侠采取不同的策略,两类游侠一兴一衰;汉武昭宣时期对游侠采取打击与引导相结合的手段及游侠出现分化;元成至西汉末期国家对游侠进行拉拢及游侠转化为豪族。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王权支配社会的原理起着主导作用。游侠阶层最终被逐渐强大的王权所整合。  相似文献   
9.
游侠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从新兴的士阶层中分化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它于西汉后期转化为豪族而从历史上消失了。纵观游侠作为一个实体性阶层存在的历史,它与国家互动关系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战国时期卿相贵族招养游侠,游侠为国所用却又以武犯禁;秦代对游侠限制、打击,游侠却成为反秦力量的中坚;西汉初至景帝时期对两类游侠采取不同的策略,两类游侠一兴一衰;汉武昭宣时期对游侠采取打击与引导相结合的手段及游侠出现分化;元成至西汉末期国家对游侠进行拉拢及游侠转化为豪族。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王权支配社会的原理起着主导作用。游侠阶层最终被逐渐强大的王权所整合。  相似文献   
10.
《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侠义精神的演变与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历史上"游侠"的产生、"侠"之观念的形成及其侠义小说中"侠义精神"的演变作了勾勒,指出宋明时期出现的"侠义观"向"忠义观"的重大转变,直接影响了清代的侠义小说。其次具体探讨《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事宜在济民谓之义";"尽心于为国之谓忠"。"忠"与"义"的结合使侠客走上了由"游侠"向"英雄"的蜕变之路,而侠客内心"忠义观"的最终形成,也显示出了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