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毛泽东游移于“革命”与“生产”之间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49年建国到1976年去世,毛泽东一直游移于"革命"与"生产"之间.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建国以后,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革命"的逻辑与"生产"的逻辑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由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所决定,革命的逻辑需要限制和消灭资本主义;由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所决定,生产的逻辑需要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历史昭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在宏观层面上,本文首先提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着成员边界游移相关的现象,其次从合作社的传统理念、对普适规则的挑战和冲击等角度表达研究合作社成员边界的价值和意义。在微观层面,把划定成员边界的不同维度描述出来,并以G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观察不同维度下合作社对其成员边界的策略性选择,提出成员边界的游移源自不同成员对合作社利用以及理解的差异,源自我国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的边界模糊,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失衡。最后,总结成员边界游移的后果,进而谈到政府支持政策的完善、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合作社价值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阮籍幼年的“孤露”心态,与他崇敬女性的态度以及对曹氏与司马氏之间的依恋和背离具有潜在的一致性,其诗文创作中所体现的对儒、道文化的徘徊无适也与此有关。正是幼年“孤露”身世的独特性,造就了阮籍潜在的女性眷恋心迹。阮籍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促使了他依恋而又背离的“孤露”心态的形成一不即不离。这种“孤露”心态贯穿于阮籍成年后的政治态度、玄学思考与文学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研究中,其知识对象的特征往往被忽略了.文学研究对象首先具有设定性,文学本身就是人创造的,而且对于文学的看待和理解也是人自身的规定,这样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不是一个本然的存在,而是人所规定的存在,人以什么角度去看待它,它才可能以什么面貌呈现;文学研究对象其次具有游移性,文学研究中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始终是游移不定的,这种变化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文学创作与阅读中自觉地进行变革,二是文学研究角度的变化,三是和文学有关的技术领域的变化,它使得文学的创作或者人们看待文学时采用的手段发生变化;文学研究对象还具有功能性,文学研究中文学在发生变化,研究文学的视角、方法在变化,对于文学提问的方式和方面也在发生变化,这样,新的对文学的思考和看法就会对文学的下一步的认知,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从而产生出实际的效果,这效果就是功能性的.我们研究文学,不是一步步地逼近到一个最终的答案,而是通过研究看到了文学的多方面的面貌,而新的面貌的出现对于我们理解过去的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以后创作新的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卿分职”到“监阁共理”体制的嬗变。司礼监与内阁于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双轨制”。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造成了明代相权于司礼监和内阁间的游移,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从而确定了明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疑问代词“什么”有疑问、指代、任指、列举、虚指、停顿、反诘、否定八种用法,是“什么”入句后受到句法、语义、语用多个维度制约的结果.表疑问是“什么”的无标记用法,其他功能都是有标记的.“什么”的功能游移大致形成一个由疑问功能分别向肯定和否定游移的连续过程:列举←任指←虚指←停顿←指代←疑问→反诘→否定.  相似文献   
7.
姜文振 《河北学刊》2004,24(4):113-119
中国现代性是在对传统性社会和古典性文化的超越与对西方现代性的参照中逐渐展开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知识界对现代性的体认或中国现代性构想的形成经历了多个不同模式的转换游移,从而使得中国现代性具有了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历史具体性".这就说明,中国现代性构想在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是"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的,体现了百余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发展的转型特色.  相似文献   
8.
作为"归来"之作的《岛上蔷薇》,是周洁茹回归文坛后的首部长篇小说,其中通过叙述人"我"在内地、美国与香港之间近十年的迁徙时光中和各种朋友的交往与生活,连缀起"我"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并借助空间的变换和记忆的"回望"勾勒出在游移与回归中成长的"我们"。  相似文献   
9.
梭罗及其《瓦尔登湖》,长期以来一直被各国的评论家众说纷纭。梭罗到底是试图通过作品宣传一种固有的宗教哲学,还是在文学创作中完成他对多种生活的探索?他到底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困惑的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还是一个孤独地追寻多元思维视角的旅人?本文就《瓦尔登湖》中所固有的自相矛盾与相互解构的现象,主张跳出二元对立是非固位的观念束缚,对之进行一个开放式的理解,并且运用梭罗的这种视野来看待和分析梭罗及其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烨 《金色年华》2007,(3):33-33
我是一名大二学生,近来在感情上遇到了一些困扰,在两个男生之间游移不定。 读高一时,我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他很内向、善良,当时男女生有一定界限,我们很少说话,但经常互递纸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