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和中国大陆的华文文学研究同时起步,始于1982年。今富正巳教授1992年出版的《马华文学及其周边》一书为日本华文文学研究滥觞期的最高成果。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业绩出现了,那就是2004年以山田敬三教授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共同推出的《境外的文化———环太平洋的华人文学》,此书为代表的时期为日本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期。而今天的日本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则可以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八个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2.
奈格里立足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作-资产阶级的对抗逻辑,把劳动视为单纯的主体创造能力和获得自由的现实根源,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重构为以本源性、创构性和绝对革命为核心的激进主体理论,强调制宪力的主体化和政治的社会化,拒绝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任何连接。阿伦特对劳动-工作的区分与奈格里完全不同,她把劳动描述成满足人类生命需求的活动和默认暴力的前政治活动,认为马克思将自由等同于劳动解放,进而明确与社会相分离的政治之自主性和制宪原则的非对抗本性。卢卡奇和奈格里一样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转向,他立足实践的社会历史范式,将劳动重塑为立足历史性、人之主体性和去目的论的历史-社会本体,恢复马克思主义中的黑格尔因素,最终割裂劳动-生产领域和政治革命。三者基于特定的理论立场,遮蔽或弱化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漫议出版与阅读专业期刊之滥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论述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分析了图书出版与阅读类专业期刊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在20世纪前30年的存在状态,并具体评介了这类期刊滥觞时期10多种期刊的创办与沿革,对有些期刊的反禁斗争也给予了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传统哲学中,由于理性形而上学的绝对霸主地位,人的感性存在一直处在被压抑或被边缘化的状态.追根溯源,柏拉图哲学是这种理性形而上学的真正滥觞.在柏拉图哲学的对话中,他不仅在时话的内容上通过提出著名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共相"论来论证理性高于感性,而且在其对话的哲学表现形式的风格上,也要尽力去让理智得到颂扬、感性得到贬低.追思感性的这种遭遇,对我们反思传统哲学的得失,重建当代哲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敦煌藏经洞开启后敦煌学由滥觞到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虽然伦敦、巴黎、圣彼得堡和北京四大收藏中心收藏的敦煌文献尚未完全公布,但凭借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在敦煌文献的分类整理和敦煌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此已为人所共知,无须赘述.  相似文献   
6.
刘飞滨 《唐都学刊》2004,20(3):17-20
汉代游侠歌谣产生于侠风炽盛的背景中,真实而且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游侠存在的种种情况,开启了后世文人的游侠诗创作,是认识游侠诗发生发展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流坑文学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坑文学是流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朝代为序 ,论述了五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流坑文学发展概况 ,简介了流坑文学名人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8.
西阴文化发端于陕晋豫交界区。鼎盛时期控制了中原的广大地区,奠定了先秦中国的空间基础。西阴文化在其扩张过程中瓦解了固有的文化格局,造成了诸多族群的重组与融合。其以绚丽多姿的彩绘"花"纹为旗帜,开启了"华"夏族群浩荡洪流的先河。西阴文化晚期,传统的家庭模式趋于瓦解,社会的层级化已然显现,私有观念逐步形成,成为中国文明的滥觞。  相似文献   
9.
刘宁 《中国学术》2000,(1):260-262
唐宋思想史的研究,最常采用的是哲学史的视角。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唐到北宋十分丰富的思想演变,不过是道学的滥觞,值得重视的只是韩愈、李翱以及宋初三先生等受到道学家肯定的人物。这经常使历史的丰富情态变得过于简单,在某种程度上,也多少背离了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中州学刊》2001,(4):100-105
本文通过比较<老子>简本与帛书本及今本之间存在的一些重大差异,指出帛书本的形成是后人对简本改造和整理的结果.这一过程约完成于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此一时期可以称之为今本<老子>的"滥觞期”.帛书本所代表的传本,初步奠定了今本的面貌,因此在<老子>文本的流传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