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研究发现:爱情中的男人常常会变得更温柔多情,而女人则会变得更热情奔放,所以表现出来女人在恋爱中更容易"野蛮",更爱对男友"找茬生气"。  相似文献   
2.
适当说些枕边话,可以让夫妻关系更亲密,婚姻更幸福,还能起到很好的性爱前戏作用.但说枕边话也要讲技巧,性学家们总结出一些“床上不该说的话”,与大家分享. “床上不该说的话”主要是一些过于实际、带有抱怨性质的话题,以及带有消极、否定意思的话.这些话会影响心情,让人变得焦虑,甚至丧失性欲和谈话的欲望.常见的话有: “你刷牙了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亲爱的,你的味道不清新!”这会让对方“性趣”大减,还会担心继续遭受批评.  相似文献   
3.
网络词汇,有一些还是有其微妙之处的。比如说"秀"和"晒"这两个动词,从字面的意思,都是"把隐秘的东西展示给人们看",但用法却又不同。"晒"是揭秘的性质,纯粹为曝光而曝光,多数不包含牟利的目的,比如晒工资,晒年会,晒加班费;而"秀"呢,则是基本上要带有表演、自我广告的意味,而且从长期看来,是有牟利的企图的——比如秀美腿,秀胸肌,多少有"先看后尝,先尝后卖"的潜台词在里面。  相似文献   
4.
《家庭科技》2013,(9):46-47
号称分红复利计息的产品,收益只比银行活期高出一点点;宣称零利率低手续费的信用卡分期,实际是高利率产品;理财产品到期不等于资金到账。有时候,一些理财名词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因为我们不知道背后还有一些"潜台词"。听起来很美的分红复利计息江女士购买了一份分红保险,投资期限6年,交费期3年,每年交3万元。"我买这个产品,是因为业务员说分红比银行存款利息高,而且分红是复利计息。"她想,银行利率为3%,就算分红也是3%,按照复利计息,收益肯定高于银行利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雷雨》潜台词的层面,论述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晓红 《新天地》2012,(7):6-7
笔者有一次到安徽省人大机关家属院,随着一位慈祥文雅的老人一同爬上5楼。她背着一包废旧报纸,上楼有些吃力。笔者问:你何不把这些废纸扔下呢?潜台词是:"这些废纸换不了几个钱,不必那么节省吧。"老太太说:"不行,我还要给孙女买文具呢。"后来才知道,她正是安徽省人大机关工会主席张景兰,她认下了六百多位山沟沟里的"穷孙女",工资不够,只有靠捡垃圾补贴。笔者表示敬佩,她说:我是老党员,现在生活安定,有吃有穿的,多做点事算什么呢?笔者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这看似文弱的张景兰,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相似文献   
7.
当你四十岁时,没有四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北师大教授董藩对研究生发出的训示,他宣称: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在这近乎决绝的宣言里,透出一股强烈的自负,以及咄咄逼人的自傲。其潜台词是:我如此功成名就,官学商通吃,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超级偶像,我带出来的学生岂能辱没师门?不加掩饰的自我炫耀,以貌似含泪劝告的方式进行,令人不能不仰而视之。  相似文献   
8.
曹世中 《经理人》2011,(4):32-32
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长谢旭人回答了记者关于出口退税的提问,简短的回答虽说没太多新意,却透露出了一些潜台词。出口退税是个老话题,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历经了多次大幅度调整,每次调整都会引起各方争议和关注。  相似文献   
9.
启功老人在世的时候,我曾拿着一幅盖有他印鉴的条幅求辨真伪.启功老人仔细瞅了一会儿,才缓缓地说:“这幅字写得比我好!” 大师的潜台词不言而明.“比我好”固然有自谦的成分,但赝品的临摹技法可见已出神入化.现在书画拍卖市场上的赝品很多,除了那些粗制滥造的伪书劣画外,确实有些赝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据说,国画大师张大干就是位临摹高手,他仿制的作品许多以“真迹”的面目流传于世.在一次古代书画作品鉴定会上,著名鉴赏大师杨仁恺先生语出惊人:“没有一点缺欠的才是赝品!”  相似文献   
10.
龚秀英 《社区》2011,(24):42-43
某日去超市购物,发现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包装上“自卖自夸”型信息的吸引。最近,笔者走访了多位食品专家,请教如何去看待广告中、包装上这些诱人的说辞。这里就选一些代表性的说法,来解剖其中的潜台词和产品真相,看看事实是否真像它们说的那样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