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2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78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原小说以先锋姿态与陌生化叙事引人注目,而背后涌动的却是作家获取话语权力的欲望以及为实现欲望而进行的语言实验与狂欢。当这种实验与狂欢模糊了公共权力的视野,失却了对现实境遇的本真显现,成为作家主观欲望的肆意表演,则注定会走向失语与沉寂。  相似文献   
2.
大众与狂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狂欢是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接受模式。它与以往的文化接受模式有所不同。但这种狂欢模式并不是大众文化时代独有的 ,其所以在大众文化时代再度兴起 ,有着时代的、审美的、心理的、社会的原因。这是一种不容忽视但需加以引导的模式。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 ,没有或仅有这种模式都是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都市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就像一张无法躲避的网,将人们的一切行为囊括其中。以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几乎完全受制于大众文化引导下的人们的欲求。并且由审美到审丑的一系列新闻现象的出现揭示出人们潜意识里的“本我”试图挣脱“自我”束缚的狂欢化的期盼。  相似文献   
4.
《尘埃落定》是当代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阿来对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艺术描写已具有鲜明的复调色彩 ,而在人物设置上“同貌人”的出现、结构布局上惊险情节及众多脱冕型结构的运用更使小说呈现出强烈的狂欢化文学的特征。这一特征正是作者藏汉混血的艺术思维及对嘉绒藏区独特历史文化形貌的考察相结合而产生的 ,也是作者借“傻子”这一艺术形象传达个体生命浮沉及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从中世纪民间狂欢节入手抽象出具有对话性、双重性和超越性的“狂欢式”生活的特征,并进一步在文学分析中提 炼出“狂欢化”的概念。根据他的狂欢理论,游戏的儿童具有狂欢的品格,儿童游戏精神的缺失导源于人类狂欢精神的陨落。 狂欢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对话性的亲昵应当是师幼关系的应然状态;狂欢的超越性为理解儿童的“反常”行为提供了新视 角;狂欢主体的沉浸式参与启发了教师主体精神的回血路径;“狂欢式”生活的“生活游戏化”本质有助于我们理解“课程游戏 化”和“游戏课程化”两者的包容和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传统“树洞”,网络“树洞”是一种中介化的准人际传播。不过,它仍旧是在个体自我言说之欲望与秘密泄露之担忧的矛盾心理下产生的。由于媒介平台的介入,网络“树洞”实现了传受双方的联结,并且在平台商业属性的影响下,其传播内容呈现出议题类型化与表达故事化的特征。事实上,网络“树洞”在作为非正式的社会安全阀的同时,也成了社会风险的潜在孵化地。进而观之,如何让网络“树洞”中呈现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议题,如何让网络“树洞”中由相似经历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不至于带来群体极化,如何让网络“树洞”中的互动交流不会滑向窥私狂欢,显然是当下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问小孩子腊月二十三是什么节日,他们中大部分人肯定会回答不知道.但如果你问他们11月11日是什么节日.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光棍节;如果你问老人圣诞节是什么时候,他们会以摇头来回答你,但是如果你问他们光棍节是什么时候,他们会大声告诉你:11月11日。  相似文献   
8.
陈茂智 《民族论坛》2012,(12):31-33
时令过了小雪,湘南这片广袤的山林仍看不到一丝冬天的萧瑟。徜徉在"神州瑶都"江华的山山水水间,到处是一派丰收的喜庆图景:果园里,板栗咧开了嘴,橘子笑弯了腰,硕大的柿子像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秋收之后的稻田早已种上了各色蔬菜,田野重新披上了嫩绿的衣裳。  相似文献   
9.
在意义增值和意义消失同时进行也即所谓的"能指的狂欢"时代,人们对女性主义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乐观。文章以"网络红人"现象为突破口,提出"能指的狂欢"并不能带来女性更多的解放,甚至会倒退,网络时代的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但并不能改变男性主掌的"话语权"。而任由自恋、价值虚无和性开放泛滥也不会给女性带来尊严与价值,而是离女性主义者最初的理想更加遥远。  相似文献   
10.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植根于欧洲文明的深处,折射出欧洲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它从不曾消失,仍然对僵化和凝固的制度和思维起着很强的解构作用。狂欢化的文本——《看不见的人》中设定了狂欢节上的一系列礼仪形式,也因此,《看不见的人》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发掘这部黑人小说的独特魅力,也借此一窥黑人生活的苦难和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