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38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5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吏是封建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着皇朝的长治久安 ,所以治吏便成为治国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汉代诸子通过对两汉各个时期吏治状况的论述 ,深刻揭露了官官相护、贪污奢侈、对劳动人民的中间盘剥等吏治腐败现实。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纷纷提出相应的治吏主张 ,如打击贪污腐败、加强法律监督、增加官吏俸禄等  相似文献   
2.
新视野     
<正>在我们为何需要底线制度所谓底线制度,就是必须建立制度的刚性和权威,以彰显其神圣与严厉。为什么特别强调底线制度?因为现实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了我们的制度不是缺内容,不是缺形式,缺的恰恰是执行与权威。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铁腕治吏,"八项规定"实施一年多来,充分显示了制度的刚性,树立了公众对制度的信心。"八项规定"之所以具有"杀伤力",令党内不良分子闻之丧胆,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绝对的权威性,只要你敢触犯,无论"老虎"还是"苍蝇",统统都得落网。  相似文献   
3.
《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诸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福亚 《文史哲》2002,(1):130-134
在三国之吴国,吏是封建政府控制,身份地位低下,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他们耕种“限田”,缴纳“限米”,又佃种零星国有土地——“二年常限”田等,缴纳“税米”或“租米”。二者是有区别的。诸吏身份地位低下,并在律令中有所体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目前所见到的走马楼若干简牍,特别是《田家》中州吏在嘉禾四年、嘉禾五年间“二年常限”田中定收田亩租额的变化,恰恰向人们展示了诸吏特别是州吏身份地位低落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秦及汉初简牍文献中出现的田吏是县下属吏,在县廷和乡里均有设置。县廷设有田啬夫、田佐,有时也称都田啬夫和都田佐;各离乡设有田部佐和田部史;里中设有田典。这样就形成了纵贯县、乡、里的田系统吏员,管理与百姓田地、田作相关的事务。乡里中田吏的设置,使得秦及汉初乡里行政建置具有了真正的多样性。但随着官僚行政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田啬夫逐渐过渡为县廷之曹掾,设于乡里的田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唐代典吏考     
"典吏"是唐代官府职员的类属称谓,学界以往倾向认为其并未有特定所指。新出《天圣令·杂令》有关"典吏"的规定提供了探讨这一问题新的切入点。唐代行用的"典吏"称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典吏"与"主典"、"典"等称谓意义一致,是对主要从事文书起草、文案检请等工作而有着各种名目的官府低级职员类属称谓。基层官府和新出使职官府相应职位以"典"命名,即"职典",是狭义的"典吏"。职典未有品阶,唐令以"其称‘典吏’者,‘杂任’亦是"对职典属性进行规范,确立了其在行政体制中与州县府、史、佐等杂任一致的职权与待遇。实际上,广义的"典吏"更为常见,成为文书运作高度程式化和官、吏分途日益明显时代背景的一项印记。  相似文献   
6.
近世以来,地方吏役不可避免地成为基层行政的主体,但其专权导致的社会不安在清代地方亦达于极致.有清一代知识分子和官僚精英从强化官长威权以弱化吏役擅权之可能、提高吏役自身素质以降低其弄权之可能和去例案太繁、省文法以改善官役之施政环境等三大方面阐述了他们的地方吏弊防治思想.这些观点和建议,有些在清代的社会发展中遭到淘汰,有些则成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但基本上均无法付诸实践,体现了时代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宋代黑色有着很高的理论地位,在正统尊贵的正色中,象征着天色和地色以及北方色,在六合中占了一半。这是其他任何色彩都不能达到的地位,可谓黑色崇拜。宋人充分运用黑色,使之无所不在,黑色服饰遍布各阶层,无论礼器还是实用器,黑色器具遍布室内外。黑色涂料黑漆为配置而成,十分普遍。黑色染料以栎实、乌臼等有机植物为主,无机矿物染料为墨石,复合染料如墨、铁液,另有食用黑色染料。宋人重视黑色美和作用的挖掘,对黑色文化的发展有四大新贡献:一是对平民百姓开放了黑色服装,是历史的进步;二是黑色茶盏的兴盛,成为中国陶瓷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黑釉系统;三是涌现出以黑色为表征的道教神祇黑煞神和真武神;四是“水墨画”的确立。宋代社会中,黑色的积极意义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8.
如今,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即便是正常的官员任免通报,哪怕是到龄退休,有人就习惯性地将其与反腐联系起来。官员任免通报为何常被"错读"。相关专业人士认为——随着中央铁腕反腐、从严治吏的常规化,紧盯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最新通报。成了许多媒体的新闻源。不管被打的是"老虎"还是"苍蝇",相关消息都能在第一时间被广泛传播。不过,  相似文献   
9.
我国乡里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殷商时期的邑、里、丘是居民的最小行政单位,受贵族政权管辖。西周的乡遂制度比殷商的乡里制度有所发展,基层行政组织大备。春秋战国时期,县、郡政区相继产生,乡、里基层政权从属于郡县之下,国野界限泯灭。乡级政权人员建制结构完整,乡官职责分明。里政权职能繁杂,里吏分工细密,各司其职,里内的什伍组织更加完善。乡、里两级行政职能发展到战国末期已相当完善,标志着我国乡里制度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天人相分",柳宗元指出政制滥觞于圣人解救"生人之患"以"聚众立国","大中之道"和"生人之意"是政制和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权力运行的基本伦理依循,其中,"大中之道"是政治权力运行的价值觇标和方法圭臬,而"生人之意"则是政治权力运行的主体诉求。官员为政,其关键在于确立"吏为民役"的角色定位,行"大中之道"以实现"生人之意",践履"梓人之道"以"佐天子相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