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甲申朝局大变革,使得辛酉政变后确立的以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讠斤执掌枢府为主体的二元决策体制,终为慈禧个人专断独裁的决策体制所替代。在此一过程中,醇亲王奕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奕譞之所以能代恭王而实掌枢垣并于以慈禧为首的新中枢决策体制中占据一席之地,对光绪初年的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此外,对于慈禧专权体制下的奕譞主政,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除了要认识到其不足与缺憾,也要充分肯定其功绩和成果。  相似文献   
2.
"守住中国人的立场"既是民族国家立场的表达,也是沦陷区知识分子应守的道德底线,对周作人而言并非故作装潢的门面话。周作人的"中国"之声和"精神"追求表达了尊严的诉求和独立的姿态,无形中抵制了侵略主义者的文化殖民霸权。即便在他最自我不过的美文中也不难找出民族国家的剪影,不难寻觅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合影。与民族国家情结相比,闲适至多是一种调节,一种文化的平衡,彰显了现代性的喧哗与骚动。周作人的文章多被误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谐谑讽刺手法的运用,言近旨远的譬喻和"夹行中的意义"的审美诉求。对沦陷区的战时环境而言,周作人"人的建设"工程意义重大。翻译行为本身也成了周作人的有意批判和间接抗议。  相似文献   
3.
晚明的才子     
聂作平 《领导文萃》2009,(23):100-103
甲申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大明末帝崇祯在北京煤山自缢身死。两天后,这具披头散发、只有一只脚穿着袜子的尸首被李白成农民军找到,草草安放在东华门外的一副原本安葬穷苦人家的薄皮柳木棺椁中。刚刚亡国丧君的大明臣工们面对他们圣上的遗体,表现得很是耐人寻味:痛哭中以头抢地的只有一个人,  相似文献   
4.
上篇:日暮思陵噪晚鸦1644年,北京的春天姗姗来迟。除夕的钟声远去百日,紫禁城的寒风还在流连。让史家无限同情的崇祯皇帝终究没能拥抱甲申年的春天,随着“闯逆”破城,这位有心中兴、无力回天的悲剧帝王把尊贵的躯体、深重的遗憾和277年的祖宗基业一同挂在煤山(景山)的一棵老槐树上。一个王朝只剩下一个远去的背影。这一天是农历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平心而论,以崇祯皇帝的辛苦勤勉历政,他似乎不该成为亡国之君。崇祯以前的几代皇帝,很少临朝听政,甚至很少同群臣见面。他们的热情、才华、时间和精力,大多耗在了后宫。崇祯登极以后,竭力矫正自明…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所通过并有72位境内外著名华人学者签名的<甲申文化宣言>,"向海内外同胞,向国际社会表达"他们的"文化主张",无疑是本世纪初页我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对如此郑重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宣言,已引起学界的热切关注,并见仁见智地在媒体进行讨论.本文认为<宣言>有拒斥先进文化的倾向,因而不利于中华民族争取民主、公平、人权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在融入全球化中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在此政治语境下,解放区出现了<李闯王>、<闯王进京>、<甲申记>等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创作意图上的差别,进而表现在他们对毛泽东、郭沫若,以及大家对三百年前甲中年那段历史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关系。以"壬午军变"的解决为转折点,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得以逐渐加强,而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力则开始下降。考察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进而探析日本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细微之处与深层原因,可以了解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甲申三百年祭》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不朽名篇。毛泽东就此书曾向中共高层敲响警钟,提醒全党“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从李自成的失败中吸取历史教训。延安整风后,毛泽东一直铭记郭文提示的历史经验,对党内可能出现的腐化变质保持高度警惕,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败措施,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纯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和朝鲜这两个东亚国家近代化的历程中,都经历过本国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自上而下的改革——朝鲜的甲申政变、中国的戊戌变法。两次改革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因为相似的原因而失败。  相似文献   
10.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1944年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而写的。他给人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悲壮的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