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8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81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用新的“字考古”方法,考出“蜀““叟”字的“古”,并接合古籍中的“字资料”考证古蜀人蜀地的变迁史,并由此破解人们广泛关注的三星堆柱目人铜面像之谜。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阐述了独立研究时间词的意义,然后确立了判定甲骨文时间词的标准,对各家的观点进行了一番梳理,最后得出甲骨文时间词共有109个。  相似文献   
4.
据《宝鸡日报》2005年2月16日报道,文物考古专家对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遗址出土甲骨的整理研究获重大进展。考古队在周公庙遗址范围内共发现卜甲760余片,其中有刻辞者有86片,经初步辨识共有文字410字,考古队组织技术人员对这些卜骨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清理、拼对、缀合、照相。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聘请国内著名古文字专家前来帮助辨认。现已将760多片卜甲拼对、缀合为500多片,经拼对缀合后发现有刻辞者99片,可辨识的文字达到495字。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与古史研究密切相关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是:(1)山西襄汾陶寺“观象授时”遗址,(2)河南安阳洹北商城,(3)河南安阳花东甲骨,(4)山东济南大辛庄甲骨,(5)陕西周公庙甲骨,(6)陕西周公庙西周墓地,(7)陕西眉县杨家村青铜器,(8)西周中晚期的新型器皿遂公盈,(9)郭店、上博楚简,(10)湖南里耶秦简。  相似文献   
6.
工程图是现代工程设计、施工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把三维物体平面化、符号化的方式,这和甲骨文取象目的不谋而合。因为甲骨文的“象”绝对不是简单地依样画葫芦,其间已经包容了大量抽象化、理性化的非写实符码,已经汇入了使用者的认识模式和认知手段,也就是说,古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运用了现代工程图学原理。  相似文献   
7.
合文是古汉字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文章以《甲骨文合集》第五册—第八册为例,在对其中的合文进行穷尽整理的基础上,统计了合文的数量及其所占比例,探究合文在甲骨文行文中的作用,以说明合文在甲骨卜辞中的广泛应用和合文现象在当时的文字现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自从20世纪初年"古史辨派"开启全面地疑古思潮以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夏商周三代都成为存疑的主要对象,神话时代或传说时代的命名,就是从那时一直遗留至今的。后来殷商甲骨文大量出土,王国维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提出重新考察上古历史的二重证据法,出土的文字资料成为重建失落的历史的有力依据,使得商周两代的存在得到证明。但没有找到出土文字资料的夏代,是否真的作为  相似文献   
9.
李俊国 《殷都学刊》2012,(2):117-119
甲骨文书法的艺术风格问题是学界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董作宾的甲骨文分期说为风格的界定提供了基础理论;此后几十年甲骨文书法的蓬勃发展,风格问题连同对甲骨文的摹写一并被提到书学界研究领域。本文针对甲骨文书法结合当今创作状况,旨在学习甲骨文书法过程中更加关注艺术风格演变对文字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甲骨卜辞中的"来"被解释为像麦子之形,是象形字,即"麦"的古字初文,在卜辞中被假借为往来之"来","麦"是为其假借义而造的后起本字,"来"字上面的横画学界多认为是文字学上无意义的羡余符号,即赘笔。本文认为,这一赘笔是具有指示性的符号,与汉字构意有关,它标出了麦子的穗实,指出与其他农作物穗实在外形上的差别,即区别性特征,这体现着人们为同类事物造字构形时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