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良忠 《天府新论》2007,(Z1):245-247
目前,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为了便于管理和方便观众选择性收看,人为地将内容、性质、功能、形态相近的节目纳入定期、定时、定量播出在某一栏目之中,也就是“栏目化”。要使栏目更加精彩。需要精心策划。策划包括宗旨、定位、栏目成员的构成、选题、版式、运作方式、风格样式、包装、后开发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只有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运筹帷幄,才能使电视栏目的贴近性、可视性、知识性、娱乐性等相关方面做到让观众爱看、喜欢看,甚至成为一个观众认为必看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电视事业近三十年的实践结果看,电视栏目制片人制是目前电视节目生产管理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最好的一种,它获得了管理者的青睐,赢得了广大电视从业人员的热烈欢迎。但在实际运作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方面是大多数电视台没有把制片人制与内部管理机制(如人事、财务、节目运行等)实质性制度的改革相结合,没能形成新的现代企业化管理制度,从而影响了制片人制作用的全面发挥;另一方面是制片人的队伍数量虽然十分庞大,但具备制片人素质和要求的优秀人才却极度匮乏,一些制片人文化修养不高、不善交际、不懂经营,致使许多大有前途的电视栏目半途而废,制约了电视栏目制片人制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强华楼 《青海社会科学》2008,(5):209-211,174
近年来,关于电视的品牌和品牌创建问题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栏目市场化、栏目品牌化、栏目创新化已成为电视栏目创建品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游免津 《东西南北》2011,(22):45-47
如果从它的前身《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试播开始算起,《新闻联播》已经开播三十五年了。其间。它经常受到来自上层的表扬,但是在民间舆论中,却饱受争议,有人把它列为每天必看的电视栏目。有人则对它的内容颇多不满。但是无论如何,到今天,它依然保持着全国新闻栏目的收视率之冠。尤其是遇到大事发生。人们总会习惯性地想到:《新闻联播》会不会播?怎么播?播多少?  相似文献   
5.
县级台作为我国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宣传政策的窗口,也是群众了解本地信息的桥梁。然而,伴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新闻媒体的竞争空前激烈,对新闻资源上争夺已呈自热化,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地渗透到社会上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纪实类节目充斥荧屏,以"说故事,讲传奇"为主的电视栏目收视率节节攀升,逐渐成为各省级卫视自办栏目中的主打品牌.  相似文献   
7.
给电视栏目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晓龙 《理论界》2006,(7):185-186
电视栏目的定位,是指一个电视栏目在策划初期,对栏目的功能、受众、内容以及在形式、风格等方面所做的刚性规定。“定位”的根据是对受众的心理特征进行充分地分析后得到的。准确、独特、清晰的定位能够在电视观众心目中占领与众不同的地位,使他们对栏目形成特定的收视期待,从而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在当今所有电子媒体及一切传统类文艺品种中,电视剧"受众"是中国目前人数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并且,在所有电视栏目中,电视剧也是收视需求量最大的节目类型.  相似文献   
9.
没有一种产品或品牌能够覆盖整个市场。市场永远有空隙,任何人都可以运用定位策略在市场空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必定有其准确的定位和不可抗拒的独特魅力,必定能牢牢吸引受众的眼球,迫使许多人狂热地追随它,迷恋它,成为它最忠实而热心的“发烧友”。节目的定位是电视人文化教育学识的定位,是策划人、编导者涵养见地的定位,一味屈就时尚潮流不会真正赢得好感,不提高自己的品位,节目的定位也将变味。  相似文献   
10.
徐百柯 《社区》2004,(20):36-37
她是《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组惟一的女记者。她和她的同事每周偷拍的“黑心画面”,引起千家万户的“严重关注”,但她们默默无闻;她们的镜头,只能对准一部分造假分子,但她们深知造假其实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原因;她们是新闻记者,“职业伦理”要求她们站在公众利益立场揭露事实真相,但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出卖”那些视她们为“朋友”的被采访者,也让她们承受着“世俗伦理”的煎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