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77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友》2014,(5)
正蚁既蛀干又破坏植株的根系,易造成植株的营养、水分吸收能力和传送能力的减弱,最终导致植株长势差、萎蔫甚至死亡。现介绍几种防治蚁害的方法。消除蚁源盆花要远离蚁穴。如发现盆土内已有蚁,先循着蚁的爬行路线,找到蚁巢,用水淹、火烧、喷药等办法予以  相似文献   
2.
钟薇 《百姓生活》2014,(7):80-80
炎炎夏日,高温时如果老人饮水少,果蔬吃得少,易出现口苦、舌干、目赤、头晕等症,其原因为“火”所致。所以,老人夏季养生要注意“防火”。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维吾尔谚语为切入点,说明其中展现的维吾尔民众对于"水"与"火"的原初意象,在此基础上揭示人们如何借助这一具体认知工具,逐步认识身边抽象的事物和概念,衍生出一系列与"水"、"火"有关的隐喻,进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这一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4.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限的学术生命力。方以智继承中国哲学的气论思维,同时融汇西方哲学的自然知识,以"气以运火""气动有火""气盈天下""天地一物"为核心要素,创立其"气火共构"的自然哲学。"气火共构"是兼容物质、精神于一体的多元有机范畴,建构在此种本体论基础上的自然哲学,是一种有别于西方哲学的独特的生命哲学。方以智"气火共构"思想既彰显了传统气论哲学的人文主义关怀,又提供了生命义理命题的自然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建新 《阴山学刊》2012,(6):53-55,88
在诸多由火构成的美的画面中,铁匠锻铁是最有特色的。那是一种力量的美、健康的美、创造的美。如果在夜幕的映衬下,铁匠锻铁的画面会变得更加动人心魄,引人遐思。对于生活在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来说,打铁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画面美之外,还具有特殊和深厚的蕴涵。  相似文献   
6.
杨子潞 《民族论坛》2009,(11):27-27
据《湖南日报》报道,我省首次民间单方验方抢救与整理工作即将全面启动。省中医药管理部门将从收集、捐赠到的民间单方验方中遴选出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独特疗法,汇编成中医药“名方”大全,并进行系统的开发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该文简述了明末著名的私人藏书家祁承(火)的藏书历程,重点分析了祁氏在藏书鉴别、藏书分类、藏书著录、藏书保护等方面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从熵和(火用)的视角论人-机-环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工程热力学中熵和<火用>的基本概念出发,对人-机-环境关系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火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直接动力,而资源与环境的差异就是<火用>.因此资源与环境是对人类同等重要的东西,前者是一些低熵物质,后者是具有接纳高熵物质的空间.人具有获取含<火用>物质的目的意识与能力,但人类在攫取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因为环境是产生<火用>价值的前提,最理想的情况是人-机-环境和谐相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9.
森淼 《现代妇女》2009,(12):49-49
整个冬天将近3个月的时间我们都将面临暖气房的“烤颜”!大冷天里宅在家开着暖气的确惬意十足,殊不知再艳丽的花朵,水分已经悄然蒸发透支……温室里没有花朵,姐妹们赶紧打醒12分精神,展开补水防“火”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把受宗教迷信影响的起事和暴动,往往称之为“妖贼”、“妖人”或“妖道”,这类事件不绝于书,吴承伯起义只是其中影响很小的一次,但它却被误认为受火祆教影响的一次起义。本文考察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吴承伯起义相仿的几次暴动,以及火祆教来华的流播状况,认为吴承伯所挟之“道”,不能当作“祆道”,即波斯火教解,而应通“妖”,作“妖道”解;并认为吴承伯起义受到民间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