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山石敢当”词义难解,“石敢当”之人于古史无征。通过“泰山皇玺”的考证,得知“泰山石敢当”实为“泰巖 當”误写讹传,而“當”字应释为“堂”或“皇”,因而“泰山石敢当”原为“泰巖堂”或“泰巖皇”。“泰巖堂”即“泰山明堂”, “泰巖皇”即“泰山皇”。“泰巖堂”石碑,为古时“镇堂神石”,“泰巖皇”为原始“泰山神”。“泰山神”原应为“神龙禹皇”。  相似文献   
2.
钢和泰,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熟悉而又陌生,同时又多少有些神秘的名字。谈到钢和泰,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会是他与中国近现代众多学术名流的交谊,还会谈及他如何之博学,学术地位如何之高,出身和经历如何离奇而神秘,不过大多有人云亦云或者感觉上是所知一鳞半爪;偶尔也会论及他在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中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可是也只是泛泛而谈,情感抒发有余而论据论证颇为不足。在男爵诞辰130年即将来临之际,本文根据钢和泰主要著述、来往信函、研究资料等第一手资料,对这位与伯希和、高本汉齐名,曾经先后是国立北京大学梵文教授和哈佛大学中亚语文学教授的神秘男爵的生平作一考述,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藉此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位俄罗斯老人、这位中国人民老朋友的注意,进一步梳理其学术思想,对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界也许会带来些许反思、些许借鉴、些许怀念!  相似文献   
3.
陈远宁 《船山学刊》2012,(1):166-173
"泰"为施化天下的道理;"否"为退守避时之策;"同人"是既清晰辨别又能包容之道;"大有"示人君获得臣民拥戴之理;"谦"是谦损施与均平天下;"豫"则享受豫乐不可太甚;"随"示息动而非萎靡不振;"蛊"旨在振顽懦、增德行;"临"指治民应崇德教,不尚威力。  相似文献   
4.
泰傣民族起源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梳理了泰傣民族起源研究从"南迁说"到"土著说",再到"西迁说"的演变过程,并就相关问题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傣泰编年史认为洛人是东南亚大陆傣泰王国的原住民.傣泰人定居于肥沃的河谷低地以后,政治上控制了洛人原住民.为了彻底统治洛人,傣泰统治阶级认同洛人的存在并融入他们的文化,祭拜洛人守护神、让洛人参加重要的王室仪式等,这都反映了洛人对傣泰王国的特殊意义.洛人和傣泰人生活在一起,资源与文化共享.洛人的历史正是景栋历史与清迈历史的发端.无人知晓傣泰人历史上从何迁徙而来,但洛人却在这里安居了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不存在一个可成其为民族的越人族体,泰人也不是越人演变而来的,傣泰民族在汉代以前的历史的追溯已无意义。傣泰民族可追溯的源流在汉代云南滇中,并随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由于傣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迁移与发展中保持了水稻种植、“勐-阪”制度与文化的复制模式,使傣泰民族的先民们能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定居并壮大起来,从而在今天形成了一个傣泰民族居住的文化圈。傣泰民族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基于共同的民族渊源关系,人们互相理解、宽容、合作、开展社会与经济的交流,共同促进民族与文化的发展,是当代理解傣泰民族文化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1904年7月英国人荣赫鹏进攻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离开出走,其留有的西藏政治真空给了英国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开始笼络九世班禅喇嘛,最终1905年11月九世班禅离境赴印。造成九世班禅出关离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身为驻藏大臣的有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泰在班禅赴印、在印、返藏的整个事件上的处理应变迟钝、手段空幻、姿态懦弱,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张媚玲  邹念琴 《民族学刊》2018,9(4):39-49, 108-111
关于泰-傣诸族群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了百余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环东南沿海直至与云南、东南亚相连接区域,且国别区隔明显。对于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泰-傣诸族群的研究,尚未得见系统、整体性的成果面世。本文拟围绕涉及该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族源、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零散研究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述,以期从整体联动性的视野对泰-傣诸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区的研究空间做进一步深入拓展,同时,针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族源问题有待进一步廓清;以地缘政治及文明交汇区域为整体历史背景的长时段探究有待开启;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翻译和整理有待深化;小尺度地域空间的微观研究有待推进;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泰不华是元代中后期有代表性的蒙古族诗人,他深受汉文化影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汉文诗,这些诗歌重视用典,善于用典,表现出很强的汉文化因素。他的汉文诗折射出元代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傣泰民族的"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勐"的概念以及由"勐"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宗教文化长期存在于西南泰之中,是这个族群所共有的,又是其区别于其他族群所特有的概念。从部落社会一直延续到近代,"勐制"与"勐文化"浓缩了西南泰的历史,从政治到经济、军事到思想、宗教到非宗教,"勐"的概念渗透傣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勐文化"有助于我们更贴近西南泰生活的社会实际,从这个民族群体所固有的本质特征来认识和理解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