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英汉语称谓语与文化之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与文化密切相关,是一种显性文化形态。文章通过用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对英汉两套称谓系统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揭示它们与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系统中都存在模糊语的使用。但是经过对比分析后不难发现汉语称谓语中所使用模糊语的数量要大大高于英语,其使用频率也是英语无法相比的,就称谓中模糊语所完成的语用功能而言,汉语和英语各有侧重和不同,但是汉语中它们的语用功能更为复杂和多样,本文就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前称谓语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若干称谓语的演变的考察,认为称谓语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并具有一定导向力量,大多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5.
网络流行称谓语随着网络的普及迅速成为流行语言文化的一个新趋势,同时也带来一些困惑:一方面使语言代沟加剧;另一方面"挑战"了汉语言的规范性,加大了外国人应用汉语的难度。在语言学家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指导下,从动态的角度系统地分类探讨、分析和总结网络流行称谓语的动态发展规律及其语用功能,能够使有语言代沟的人在交际中增进理解;也为外国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和运用网络流行称谓语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6.
称谓语的研究是一个深受学者青睐的话题,而含"老"字的称谓语也极其的常见,自然也就受到不少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两方面探析汉字中含"老"字的称谓语的意义以及在英文可能的对应翻译,探索异同并分析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有大量由人体词喻化而来的称谓语.若从所涉人体器官、构词理据和表达功能等方面分析此类称谓语的认知特点,探讨从人体词到称谓语的喻化机制,可以发现,从认知的视角看,这类称谓语的形成源于人的身体部位的规约化隐喻在称谓中的映现,是人体词在隐喻认知模式下发生的转类,即由人体域向称谓域的投射.  相似文献   
8.
亲属称谓语的应用是我国日常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亲属称谓语常常应用于非亲属之间的人际交往,这也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本文试图探索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9.
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的邻国,两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各具特征,因而中日称谓语体系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称谓语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等。言语交际所要表达的许多意义,往往不必通过语句,而是通过称谓就可以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正因为如此,称谓问题也日益引起各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称谓语是人际关系的符号.称谓语的使用包含了复杂的心理过程,并对交际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心理的不同层面,即社会、文化、社交、认知以及情绪表达等,分析了称谓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以期对称谓语的认识能更加全面、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