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木 《当代老年》2009,(11):51-51
簪花为百合科玉簪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根茎肥厚粗大,并生有多数须根。玉簪花的繁殖主要采用分株方法。分株繁殖分春、秋两季进行,春季分株时间在4—5月,秋季分株在10月下旬至11月进行较妥。  相似文献   
2.
簪花戴花是宋代朝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仪制度.此风影响所及,在朝廷,它被当作喜庆欢乐的象征;在士人眼中,它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荣耀、一种特立独行的炫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民间,它是一种日常对美的自觉追求.由此可见,这种礼仪制度对宋代社会各阶层人士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福清 《江海学刊》2023,(5):247-254+256
宋代科举闻喜宴有赐簪花环节,进士及第者以及陪宴官、朋友、亲属等在一系列诗歌中对此多有书写,他们在赴宴诗、思归诗、写景怀旧诗、送同年或寄同年以及和同年等诗中回忆或再现闻喜宴赐簪花之景象,展示其盛况,表达真切而深挚的感激之情。高丽国陪臣参加闻喜宴后亦写诗,呈现赐簪花之祥瑞。宋代闻喜宴赐簪花诗多带有自豪感和荣耀感,到晚宋作品中才流露出历史的沧桑感。这些诗歌从进士亲历者的回忆视角、陪臣和亲友的旁观视角记录科举期集闻喜宴赐簪花活动,反映了宋代朝廷礼仪及其重要的政治行为,也折射出民间的吉福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吴东是苏州吴县东部的简称,在这里的甪直、胜浦、车坊、斜塘、唯亭、跨塘等农村流行着一套独具水乡特色的服饰———三角包头、大襟拼接衫、百裥作裙、穿腰束腰、拼裆花裤、百衲绣花鞋,其中那种类繁多、与众不同的头部装饰极具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文章就这些妇女头饰文化进行了介绍和初步研究,以期挖掘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文化所特有的形式和文化内涵,提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流行元素的加工和改良,使吴东水乡妇女的头饰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四相簪花"是与金带围相关的著名典故,韩琦、陈升之、王安石、王珪四人都先后位至宰相,作为芍药著名品种的金带围因此成为吉祥富贵的征兆。清代馆课赋以"金带围"为题前后持续百余年的时间。由于"四相簪花"的富贵气象与神奇巧合,这批馆课赋往往以金带围为吉祥富贵的征兆,翰林文士以此寄寓了对自身显宦荣通的憧憬和国家富贵太平的愿望。清代馆课赋常有同题不同时的现象,但《金带围赋》时间持续之久为它题之赋所不及。百余年间馆课赋反复以"金带围"为题,既与金带围自身的物象特征及由"四相簪花"赋予的意象意义分不开,也与馆课赋的颂扬本质有关。"四相簪花"所蕴含的吉祥富贵意义契合了大一统王朝下翰林文士的创作心态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晋唐风采     
仕女画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仙道盛行,流行瘦骨清像之美,而仕女们也都是仙风道骨。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可以称之为仕女画鼻祖的便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尽管真迹早已不复存在,但从宋人摹本也可一窥原作之风神。《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全卷分为三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  相似文献   
7.
通过画史记载与存世画迹上看,中国画的风格从来都是丰富多元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继承绘画遗产时,不仅仅要关注绘画作品的面貌特征、形式风格,关于其物质材料和技法上的特点的了解,也不容忽视。如何认识和使用中国画一向使用的颜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是中国画的物质基础之一,对于创造民族形式的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当前有不少美术工作者,并不完全熟悉我国优秀的传统绘画颜色,这一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在绘画上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簪花仕女图》描写的是唐代贵族妇女日常生活的情境,画中的贵族妇女"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女子柔和、恬静的美感。从仕女妆容角度着手,深入分析这幅画中唐代仕女的发式及妆容,妆容从面妆、眉妆、眼妆及唇妆、面饰四个方面来解读,以此感受中晚唐时期妆饰风格和审美风格的变迁,并探寻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9.
簪花仕女图     
《新少年》2014,(6):40-41
向艺术家致敬周防,唐代画家,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擅长丹青肖像、尤工仕女,画中多描绘唐代的贵族妇女,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代表作《簪花仕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目前世界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并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22-126
"御宴簪花"是在宫廷设宴之时,以皇帝名义赐予群臣宫花,并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御宴簪花的习俗最早产生于唐末,不过形式较为随意,至宋代成为宫廷当中一种正式的礼仪。宋真宗时期御宴簪花已经颇为流行,皇帝和大臣皆以簪花为时尚。南宋为了区别皇帝和大臣的身份,皇帝本身并不簪花,只有参加宴会的官员按照品级簪戴御花。宋人喜好牡丹,御花皆以牡丹为主,而且因御宴人员身份的差别分为不同的等级,因此御宴簪花礼仪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御宴簪花礼仪盛行于两宋,是当时朝廷宣扬太平盛世、体现皇恩的手段之一,同时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内心对美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