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2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如今失眠的人越来越多,身边就有很多。比如朋友L,老公上班,业余开了饭店,全交给别人不放心,她帮忙照看着。而她自己爱画画,约稿一堆,画吧,没时间,不画吧,怕一放手,再难提起笔,整天纠结在生意与爱好的两难间  相似文献   
2.
婚恋变奏曲     
正组织介入、同楼觅爱、房子票子、凑合契合…… 婚姻爱情其实是件简单幸福的事情,但用复杂纠结来讲,似乎也不为过。中国人的婚姻大致走过了这么几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组织介入"是当时的一大特色,先结婚后恋爱更是当时的普遍婚恋现象。虽然现在对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要予以认清的一个理论问题.实证研究以及现有的经验分析表明,如果部分“中间形态村落”能够巧妙地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依据现实的社会情境,进而与国家制度和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村落不但不会走向终结,反而可以得到持续发展,以致实现乡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何时开始,纠结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我们的内心时常对很多事纠结不已,而生活也因此变得凌乱不堪……难道我们总要在纠结中难以自拔拖着疲惫的脚步,何颖总算到了家门口,顺了顺额头上的川字纹,整理了一下心绪,拿出钥匙准备开门。忽  相似文献   
5.
<正>一、目前信访形势的预测分析目前,全国信访总量仍在高位运行,环境保护、物业管理、劳资纠纷、库区移民等新的信访问题不断出现;信访诉求出现手段多样化、行为激烈化、组织串联化、利益最大化的倾向,非正常上访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重信重访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其中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合理要求与非法诉求方式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十分重视历史现实,但他未从现实实存的人生纠结的角度看问题;只有从纠结的角度才能更真实地说明存在的构成性,只有通过现实的纠结,虚无化才是可能的,通向存在的道路才能开启。各种纠结所达到的虚无化,所生成的存在真理,都不可能是终极性的,要提防把某种构成视为实体而形而上学化。纠结是绝对的、永恒的、永无完结的。理解现象学的艺术本体论,必须有一种整体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方位标“里”、“内”、“中”的历时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方位标"里"、"内"、"中"的用法功能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方位标"里"、"内"、"中"使用的纠结现象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时演变特征;造成"×里"、"×内"、"×中"使用上纠结的原因,语体和文体的影响只是外在的因素,其内在的因素是受到了与人类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认知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性问题相伴生的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甚至还是一个"普遍敏感性的历史时期".但其纠结与离散,从来就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人类生活实践伴生始终的问题,只不过是随着资本逻辑的强化而从关于世界本源和道德伦理的幕后窜到了资本运动的前台,并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进程而打斗愈烈.本文意欲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意义含混和审美颠覆,通过再现其展开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途径和它内在的无法避免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句谚语说:"人闲长头发,心闲长指甲."给自己放大假的时候,我对这句话算是有了体会,觉得还是忙点好.过了春节,3月开始在国内读新南威尔士大学预科.我的心情处于两个极端,一边觉得开学终于有点事儿了,另一边是实在舍不得自己的假期,从小到大每次面临开学时都会这样纠结.  相似文献   
10.
张竞 《社区》2011,(6):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子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