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观点采择与皮亚杰的去自我中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儿童对个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的认知的研究始于皮亚杰。皮亚杰提出了“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的概念 ,在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 ,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 ,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对观点采择的研究是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发展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我中心倾向在学生人群中有突出的表现,使一些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特征和有害的行为方式。青少年"自我中心观"的形成与发展要经历一个心理不健康变化的长期过程,其外化过程包括自我意识错误、自我行为失控、外界诱因介入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要素。本文从自我中心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剖析自我中心的心理症结和主要特征以及对其形成过程的探究,为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自我中心心理打下基础,为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高庆荣 《船山学刊》2009,(3):112-114
批评孔子的寓言显示,庄子从未专门批判孔子儒家或任何一门一派,而是将矛头指向“自我中心主义”思考模式。庄子这一思想内容所展现出的对“理所应当”的挑战、对“他者”的尊重,可以也应该同任何一种思想流派相结合,以避免其因自大而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4.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根源在于人们面对差异时的自我中心.宽容是行为主体在差异情境中对于敌对的他者有能力干涉却不干涉的一种有原则的克制.在宽容情形中,个人超越面对差异所产生的否定反应,最终做出一种有原则的克制,这显示出个人成功地克服了自我中心.因此,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需要大力培育宽容美德,具体包括: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处理好否定反应,高度重视信任,真正地尊重平等的个人权利和真诚地承认独特的个人身份.  相似文献   
5.
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到了康德。他认为人的独特性就在于人能够为自己立法,即人的自主性(autonomy)。如今,“自主性”一词时常被人们模糊地使用,意指“放纵”、“放任”、“自私”、“自我中心”或“缺乏集体感情”。事实上,这些内涵没有一个符合康德的观点。在康德看来,“自主性”是指个体作为人,而不是物体,根据规则或原则来自由行动的能力倾向,是基于法律以及个人对于法律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6.
授受表现是日语表达中的一大特色,也是日语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在「てもらう」「てくれる」「てあげる」的三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中,不仅要考虑恩惠的移动方向,还要时刻注意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及和授受表现中涉及到的第三者的关系,给我们日语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惑。那么如何从认识本源上解读授受表现,不仅对我们的日语教学而且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语言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利用主观识解的理论对授受表现进行剖析,阐释了日本人在语言表达时对事态采取的情景投入式的事态把握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志清 《江淮论坛》2004,(6):131-134
以"美不自美"对中唐诗美现象作总体把握,是中唐诗歌现象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美不自美"观,是中唐诗歌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个审美原则.这种诗美观,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意识,标志着 儒家伦理诗观在中唐诗美学中的胜利."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最大极限地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对自然役使和赋形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特征,其美学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实代替了山水对象的客观真实,因此,他们诗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现出形意失谐、意象失衡的诗美形态,被强加上哲性化的理解而成为意义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法研究了15~21岁聋生与健听学生对无人、有物(布娃娃)、有物(人)三种不同情境下空间关系的反应,结果发现:(1)被试类型和情境类型对自我中心观点、观点采择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空间认知在被试类型上差异不显著,而在情境类型上差异显著;(2)聋生在三种不同情境下的空间认知差异不显著,而健听学生的空间认知差异显著;(3)在三种不同情境下,除了在有物(布娃娃)情境下,聋生的自我中心观点倾向显著大于听力正常学生外,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结果说明,聋生在空间关系认知中,较少地受到空间结构中存在物的影响;听力正常学生明显地受到空间结构中人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交巨擘扎克伯格,在今年7月份的一次年会上,高调宣布Facebook全球注册用户已经突破7.5亿,且每天分享的信息多达40亿条。这一令扎克伯格兴奋的数字,伴随着他的一个清醒的判断,社交网络处在一个转折点。这也难怪以Facebook为首的社交网络,一直困顿于无法找到令投资者折服的盈利模式。忽悠更多的人踏上兴奋异常的社交分享之路,却无法如苹果公司般,  相似文献   
10.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中,“儿童自我中心”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指出:话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儿童理智上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都是随着动作的逐渐协调而消逝的。如果仅从个体心理的基础来看,皮亚杰对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的分析,以及他所指出的去除自我中心的途径,是基本正确的。但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看,则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明显的认知中心论,混淆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忽略了符号功能与摆脱社会的自我中心状态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