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74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63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共和国建国初期的50年代,邵燕祥的诗是以热烈奔放、赤诚纯真而赢得人们的赞美的.然而,作为一位正直的诗人,他不愿违背自己的良知,被讥为不识时务.诗人因此获咎.诗人复出后,创作风格有很大的变化.由激情趋向冷峻,由一位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诗人一变为善于思索、富有理性美质的诗人.  相似文献   
2.
后新儒学及"公民儒学"相关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安梧 《求是学刊》2008,35(1):12-20
内圣之学应是在整个历史社会总体与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学问,因此,面对整个外王情境的变化.内.圣之学必然应有所调整;而圣贤的教言也必须置于整个历史文化的总体情境下才能够有恰当的理解.面对心性之学与专制主义结合而造成的专制性、摹虐性及以理杀人等种种之异化,我们必须将原来儒学的内圣工夫转化为一套客观的制度结构,只有在契约性的社会结构之下,个人才能够自然地进入到社会展开公共对话.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儒家经典诠释方法论,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良知”,去与经典文本意义中体现出来的圣人的“良知”相交融。从了解经典文本的符号意义,进而了解经典文本意义中的“理”,最终达到对于圣人“良知”的体悟,实现自己的“良知”。  相似文献   
4.
温海明  Benjamin M.Coles 《孔学堂》2022,(2):78-91+175-188
王阳明易学思想文本内容不多,目前学界已有论文对文本的运用重复率较高。鉴于有学者指出笔者1998年的论文没有把“良知即是易”加以深入的哲学分析,所以此文从意本论的角度,从“文”(文本)与“悟”(境界)两方面深入研讨“良知”与“易”的关系。本文基于《周易明意》意哲学的角度研讨阳明易学相关材料,力图穿透学界之前对阳明易学的文本诠释,并借助《周易明意》意本论哲学境界来领“悟”阳明易学材料与其心学哲学的内在关系,从而从意本论角度深入剖析和建构阳明心学“良知”与其易学哲学的关系。总之,本文从意本论哲学的角度,围绕文本与境界之间的张力,继承和发展学界之前从体用论角度研讨“良知”与“易”的既有成果,深入分析与阐释阳明“良知”与其易学哲学思想。以此为例,本文试图从“中国哲学”理论的角度推动“中国哲学史”相关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卫红 《文史哲》2020,(3):90-96+167
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安福县人数众多的草根阳明学者,虽无科举功名,却是阳明学在地方社会传播的主力。他们由讲学、研磨心性而扩展至教化乡族,参与地方公益事业,进而协助官府参与地方社会治理。作为阳明学者的乡绅自我认同的角色是"乡人之心",他们的讲学和化乡活动是以"万物一体"的济世理想和责任作为精神动力,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起到长久的、潜移默运式的"风教"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为纪念马寅初先生诞辰125周年暨《新人口论》发表50周年而作。马寅初先生的品格和治学精神应当予以高度评价,当前的学者,应该以马寅初先生为榜样,学习其高尚的品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立场,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一个学者的名义,撒播人间正义与良知。  相似文献   
7.
与媒体批评、作家批评相比,学院批评有自己独特的理性品格。但在当今学术批评界,学院批评良知的失落是严重的,不仅表现为批评者人格操守的失落、学术良知的失落,更表现为社会责任感的失落。这种失落和个人需要的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但唯有升华到个人需要的第六层次,真正的文学批评才会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8.
阳明心学     
王阳明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相似文献   
9.
忏悔是人类独有的思考方式,是对无罪之罪的自我发现和道义承担。在道德公识、信仰、良知三种缘由指称下的忏悔实际上完成了有罪个体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飞跃,显示出自我疗救的价值意义。忏悔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精神向导的作用,方兴未艾的新世纪文学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可贵品质,显示出文学救济人心的现世功用。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虽以批评朱子起家,但也继承了朱子天理思想。在阐释良知时,阳明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从天理的角度来说的;在天理、人欲之辨上,王阳明也承袭了朱子的基本立场。阳明对朱子天理思想的继承为良知的客观性、普遍性作出了有力论证,也带来了问题。首先,以天理为心之本体、为至善者,以人欲、私欲为恶,这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在“去得人欲,便识天理”的论调下,理与欲就处于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如此,感性欲望的地位就不得独立,意义就不得彰显。其次,以超验的天理诠释良知,会使作为人内在成德根据的良知抽象化,从而使阳明心学陷入二重性的困境,在学理上有走向分化和破败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