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是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一种延伸,是其权力逻辑在东西方文化关系之间一个新方向上的拓展,从文化领域向知识话语即东方学学科领域的深入与扩散,巩固了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使文化霸权问题进一步复杂化、顽固化。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文化霸权理论与东方主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剖析了其理论本身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理论的现实目的的根本差异,使我们对无产阶级复杂的革命斗争、帝国主义的本质与殖民史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与萨义德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他们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分析诊断却有所不同。尽管二人都看到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根源在本质主义,但两个人对救治方案的选择又有不同。林语堂的方案是对本质主义进行改造,重新讨论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林语堂选用了孟子的标准,就是四心。萨义德选择的方案是解构式的,批判了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观念,而倡导建立对话性的、多变的民族身份观念。他对人文主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人文主义不是恪守着那个精英的标准,拒绝新事物,拒绝其他文化,而是不断与其他文化交往对话的过程,不断创新的过程。他们的设想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东西方关系中的不平等和扭曲、偏见等问题仍有重要启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民族参与对话的动态过程,一个谈判、协商的过程。它接近于萨义德所说的人文主义,但在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层面上,它接近于林语堂对"人性"的追问。  相似文献   
3.
爱德华·萨义德是著作等身、卓有创建的杰出学者,他集学术研究与政治关怀于一身,是公认的后殖民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萨义德的创作可分为“文学一政治一人文主义”三个阶段。在后两个阶段,他不仅关注历史问题研究,还强调文学与政治的交叉关系,并提出了“既是政治的,同时又高于一切理论术语”的概念模式,坚定地选择了以人文介入政治的艰难道路。萨义德不仅指出社会政治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人文知识话语介入其中的可能性,同时也指明了在历史与政治的双重道德面前,知识分子应“向权力说真话”。本文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身份、话语和政治为主线,通过挖掘他相关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以期带给读者深入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4.
5.
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代言人,结合爱德华·W·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从贝娄的小说《洪堡的礼物》中可以感受到贝娄的知识分子情怀以及贝娄对知识分子的期待:知识分子应超越民族界限,反对敷衍趋势,担负应有之使命。  相似文献   
6.
爱德华·萨义德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但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著述无论就其涉及领域的宽广程度还是重要程度而言,均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他的东方学和后殖民文学已成为大多数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本文力图突破前人的角度和观点,从他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研究展开讨论。通过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刻解读可以看出他的所思所述为世人打开一扇窗,使人们以开放的思想对巴勒斯坦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陆扬 《河北学刊》2004,24(3):141-144
爱德华·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可视为文化批评的开山之作之一,作者承阿诺德传统,将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所知所思的最好的东西,进而揭示文化帝国主义怎样渗入了此一精英主义的传统文化定义,以及19世纪英国小说如何不自觉地为此一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所左右。文化批评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文类"(genre)概念移位和拓展了。  相似文献   
8.
肖祥 《江汉论坛》2014,(5):65-69
"他者"在西方后殖民批评中经历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在《东方学》中,萨义德主要考察的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东方他者经历了一个由异到弱的过程,侧重强调东方"他者"的从属性、边缘性及其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倡导东西方在人文主义的指引下尊重彼此的差异性。斯皮瓦克运用解构策略,对西方学术话语和帝国主义制造"他者"的合谋作了更为深广的分析,并引入女性视角,突显前殖民地(或第三世界)女性作为沉默"他者"的历史和现状,丰富了单纯的东方"他者"的概念。霍米·巴巴则将主体与他者、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阐释为一种双向的矛盾复杂的关系,同时提出少数群体问题,将少数群体看作不断衍生的"他者"。从"他者"一词的变化可以看出西方后殖民批评的发展脉络:由东西方文化交流问题转向对社会内部多种问题的思考,由"外部"到"内部",由单一到多元。  相似文献   
9.
刘海静 《兰州学刊》2010,(10):189-194
近2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方法来源、基本内容、中国适用性等方面。大多数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建议加强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等方法,从世俗性视角考察萨义德音乐批评理论,认为在萨义德的文化批评中,作为话语形式的音乐是一种世俗的存在.音乐的世俗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身份政治的角度看,音乐因其超越性从而在主体身份建构过程中具有形成性力量;从文化抵抗的角度看,音乐家强烈的个体意识展现了一种自我放逐的美学风格,以此构成对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文化的抵抗.因此,处于萨义德文学文化批评核心的世俗性思想在他的音乐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