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穿越水墨"顾名思义,就是给传统水墨加上当代元素,让古代人做现代事。对于这种恶搞水墨的风气,有一种声音显得比较宽容,认为给传统水墨画注入现代元素,让原本高深的国粹变得更贴近普通人,吸引人们更关注国画。萧何依然月下追着韩信,只是他们都不骑马,而是骑着自行车。宋徽宗的一幅花鸟画,栖于枝头的硬生生地成了"愤怒的小鸟"。最近,一种"穿越水墨画"突然大火,不仅网友纷纷热捧,而且一幅作品还在网上卖出了几百元的高价。对于恶搞名画的行为,业内一些专家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马家窑彩陶、战国的帛画至汉代绘画的的兴起,又经历了两宋鼎盛时期至元明清绘画的整体下滑。几千年来虽有兴衰却不断向前发展,历经多次粹变,已逐渐形成了东方特有的绘画艺术语言和美学思想。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不断走向繁荣,绘画形式也日趋活跃和多变,因此我们必须对绘画艺术多元化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青年会米市大街筹建会所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简称北京青年会)的建立时间是在宣统元年(1909)的春季,由北美协会格林(Cailey Robert R.1870-1948)与艾德敷(美国人,1906-1945年服务北京青年会)、张佩之、袁子香等人筹议创立的。翌年正月二十四日举行第一次年会,组成第一任董事部,格林自任总干事。会址位于北京内一区崇文门内米市大街路西,北邻金鱼胡同东口。初办时仅有旧房数椽。至宣统三  相似文献   
4.
蒋兆和是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解析其作品,从思想主题、绘画技巧、创作方式等方面阐述画家的绘画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蒋兆和是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解析其作品,从思想主题、绘画技巧、创作方式等方面阐述画家的绘画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30年前,在叶剑英、李先念、谷牧、万里、姚依林、方毅、李德生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自关心下,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研究院"正式成立。老一辈著名画家李可染、蔡若虹、朱丹、刘海粟、刘文西、吴作人、叶浅予、李苦禅、赖少其、陆俨少、石鲁、黄胄、张仃、蒋兆和、关山月、王雪涛、黎雄才、亚明、黄永玉、朱屺瞻、吴冠中、崔子范等都曾汇聚于此,可以说,中国国家画院在创立之初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师集团",他们也奠定了国家画院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30年来,中国国家画院沿着前辈大师的足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7.
徐悲鸿试图"以西改中",突破传统绘画的基本格局,这突出地表现在"写实"绘画因素的引入,其在创造观念、造型意识和形式语言等方面对原有系统造成了解构.他的历史作用是他把当时变革者的"以写实改良中国画"落实到了教学训练过程与画面的具体造型表现方式上,并迸一步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以实现他所希望的融合中西绘画长处的主观理想目标.蒋兆和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国画素描教学的改革.他改变了"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教学理论,力图革除以苏俄素描代替中国画造型带来的弊端,通过对传统的"六法论"和"传神论"的再认识,对中西绘画的再比较,提出了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白描为基础,吸收西画素描之长的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西方绘画改革的现状及中国画向传统的回归,使我们应对这种改良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8.
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历经数次"改革"与"传统"之争,中国画一直在中国与西方、内容与形式、写形与写意的矛盾中艰苦跋涉.透过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美术现象,我们发现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国人对中国艺术最本质的精神--"传神"的探索.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概括和思考,以期能够与同仁们共同揭示现代中国美术尤其是中国画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我是个裱画工人,曾经很郑重地叩头拜齐白石为师学过画,所以,也能抹几笔虾。齐白石对我们裱画工人很尊重,因为他自己也是穷苦人出身。1948年的春节,我陪徐悲鸿先生去看望齐白石老人,徐先生推荐我给他裱画,老人高兴地答应了。他说:我也是裱画的,我跟师傅学了好几年裱画。我不但会裱新画,还会裱旧画。说着,他就叫夏文珠女士取来两张画,一幅是他早年画的山水,一幅是乌鸦  相似文献   
10.
蒋兆和的《流民图》是中国国画史上塑造群体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内蕴着深厚的艺术文化价值。本文从“画笔”“画心”“画魂”三个角度入手对该画的艺术文化生境展开了探讨。通过对这幅画的分析,也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个“感动了一个世纪的画家”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