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0篇
社会学   1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草原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民一直对鹰有着特殊的情感,将鹰尊为“神鸟”。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蒙古人无法割舍对鹰的深深崇敬?本文旨在结合草原生活环境,从崇鹰缘由、鹰的精神内涵、崇鹰的体现形式以及心理机能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剖析,为读者解开蒙古人“崇鹰”之迷。  相似文献   
2.
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记载着原蒙古人来到和离开此地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社会构成、故事情节和生动画面。学者们常常传诵和引用它的感性表述,但对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却研究甚少。然而,额儿古涅昆传说的真正意义可能就在挖掘、传承和弘扬它的精神。本文通过对传说的真实性及其精神实质进行历史和逻辑的分析,部分地澄清它的真实性的同时,抽象概括了蒙古人原有的根本精神,即"乞颜精神"和"捏古思精神"。这原始精神作为民族灵魂以永不枯竭的智慧和力量引领和推动着蒙古人的勇敢与开拓创新、和谐与适应发展,使得蒙古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3.
13世纪是蒙古人强盛的时代,追究其理性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蒙古人普遍具备和弘扬了全族拥有的英雄精神、爱家爱族的全民意识、世代传承的民族品格和汗王将帅的自由开拓等精神.这些精神优化和促进了民族个体的能力、情感和创造性;而成吉思汗的世界精神和不容置疑的法治精神,前所未有地增强了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和生机活力,使得全社会高度走向有序和不断开拓创新.这些精神因素有机融合而构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结构,它引领和促进了13世纪蒙古人的壮大和强盛.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 ,在简要论述蒙古社会传统状况的基础上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探讨蒙古人入驻西域后所受的西域文化影响。蒙古人在入驻西域时是以统治民族自居并希冀以本族文化影响当地诸族文化的 ,但在漫长的风雨沧桑中经几百年多民族交流、合作与互动以及西来伊斯兰文化的强烈影响 ,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当地文化影响而最终成为维吾尔民族的成员。这是文化互动、民族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格斯尔是藏族和蒙古族史诗<格(萨)斯尔>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随着<格斯尔>在蒙古族地区的广泛流传,格斯尔形象在蒙古人心中也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他们崇拜的人物.蒙古人对格斯尔英雄的信仰崇拜,集中体现在风物传说、寺庙、敖包、祭祀、那达慕、家教等诸方面.这些崇拜既熔铸了蒙古人的审美情趣,又蕴藏着蒙古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胡刃 《老年世界》2014,(8):34-35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大灰狼与小白鹿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只大灰狼,大灰狼遇上了一只小白鹿,大灰狼没吃小白鹿,小白鹿也没被吓跑,两个生灵竟然相爱了!奇怪吗?还有更奇怪的,不久,这对狼鹿夫妻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这个孩子既不是狼孩,也不是鹿孩,而是一个人。这就是蒙古民族关于苍狼与白鹿的传说。狼和鹿交配居然生人,你信吗?我也不信,可历史偏偏这么写。这本书就是《蒙古秘史》。  相似文献   
7.
包四海 《老年世界》2014,(16):28-29
当人们谈起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就会说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在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有一处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_‘‘广福寺”,统称百灵庙。原名“达尔罕贝勒庙”,蒙古人称谓“巴图哈啦嘎庙”,汉族人称谓“百灵庙”。现在的“百灵庙镇”名称也是以此庙而得名。如果是蒙汉文字兼通的细心人,看“百灵庙镇人民政府”牌子,就会发现牌子的蒙汉文字意思有很大差别。蒙古文写的是“巴图哈啦嘎巴拉嘎斯”意“固关镇”,而汉文字写的是“百灵庙镇”。这小镇的蒙汉文名称,相互既不是翻译,也不是音译,怎么会有这么大差异呢?当你了解“贝勒庙”到“百灵庙”嬗变历史后就清楚了。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蒙古人还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近代便席卷而来。但是,对蒙古人来说"开发"不仅是一个被动的局面,更是成为一种压力。为什么蒙古人拒绝近代,拒绝开发呢?本文从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内蒙古地区盛兴的内蒙古地名传说、山承传说等民间故事来阐述蒙古人对地下资源开发与蒙古人的自然资源观。  相似文献   
9.
元明清时期,格鲁派在蒙古上层的挟持下,依托寺院、活佛、信众及属寺与供奉道场不断发展壮大。贡本(塔尔寺)地处“汉藏黄金桥”中间站,是藏、蒙、汉及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的纽带,特别是贡本接纳和供奉许多蒙古活佛,与蒙古信众确立了牢靠的供施关系,并在蒙古地区创建属寺和加强与其他寺院的宗教互动。广施福泽。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的名氏有自己传统的命名形式,意境深远语意精炼,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它高度浓缩的形式反映了当地的故事传说,风土民情,宗教信仰,自然地貌,天文地理等内容。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多角度注释了蒙古人命名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