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山陵、中山植物园、中山大道……这些令南京人骄傲的绿色风景,无一不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国现代行道树体系的开创者、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有“中国绿化之父”之称的傅焕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行道树种的选择一直是道路绿化的一个难题,如何突出地方特色,展示丰富的道路景观,是园林绿化工作者的追求。本文以实例为依据,通过对安宁市建成区行道树的现状调查,分析了安宁道路绿化建设中行道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提出注重应用规划,良种培育与推广,强调合理配置,完善养护管理机制,是当前安宁城市道路绿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槐树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有赖于其多种实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槐树的可燃功能使之成为“改火”之木,并确立了槐树的“阴树”身份。槐叶可以用作防暑之物,食槐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风雅。槐树的药用价值将之提升为仙方灵药,并将槐树引入了神仙境界。作为行道树的槐树则附着了多层政治寓意。宋代以后,在董永遇仙传说中,槐树承载了遇仙、生殖、富贵三层用意。  相似文献   
4.
行道树种植通常被作为改善城市街谷近地微气候的重要策略,如何发挥行道树对街谷热舒适度的提升潜力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行道树种植与街谷热舒适度”相关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总结梳理可将其归纳为行道树树木个体形态对热舒适度的调控、行道树绿带空间配置与街谷热舒适度整体提升的关联性、适应不同街谷空间形态的行道树种植设计策略等三个研究主题。在深入分析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改善热舒适度的街谷行道树种植设计方案技术框架。最后,分别从建立响应地域气候特征的街谷行道树种植设计模式、构建街谷环境热舒适度模拟评估导则、制定街谷环境热舒适度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深入讨论,以期为后续城市街谷绿化提升热环境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此次论文例举了二种在天台当地比较常用的树种:悬铃木、冬青。文中介绍了天台的地貌及气候特点,以及这二种行道树的基本形态特征、习性、日常栽培管理,特别是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内容等。  相似文献   
6.
在工作中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多干、肯干、主动干。1994年中考后,我意外地收到了上海市园林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母亲极力反对,因为她简单地认为搞绿化如同种田一般,非常辛苦。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觉得要抓住这机会去闯出一番天地来,母亲拗不过我,最后我如愿进入了园林学校。  相似文献   
7.
丁淼 《青岛画报》2012,(9):36-41
虽然离青岛世园会正式开幕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让生活走进自然"的主题已经耳熟能详,"天女散花""七彩飘带"的设计已经备受期待,人们热切期盼着这一次世界园艺的盛会.同时,世园会的准备和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8.
翠云长廊是以四川剑阁古城为中心,西至梓潼,北达葭潼,南接阆中,东北临广元、昭化,长达150km的古蜀道。李白曾感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就是蜀汉古驿道金牛道的一段。翠云廊的形成,对蜀北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蜀道蜿蜒翠云路,三百里程十万树”古柏、古路形成了一条贯穿蜀北的极具生态特色的文化线路。从翠云廊的文化入手,分析了翠云廊厚重的千年文化内涵,这对于研究和保护中国驿道廊道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能够将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统一起来,我很幸运。1983年出生的他,有着一双与年龄不符的粗糙的手,正是这双手,修剪过大街小巷的树木、花草;正是这双手,养护着无数苍翠大树,装扮着城市的各个角落。他就是毕业于上海市园林学校,现就职于上海市普陀区行道树养护队的王宁。  相似文献   
10.
张峪铭 《老年世界》2014,(13):19-19
暮色沉沉,行道树已模糊了身形。华灯初上,还眯着昏睡似的眼。我与妻子散步正往回走。一曲黄梅调从远去飘渺地传来,不绝如缕。随着我们一点点靠近,那高亢的曲子也渐渐完整起来。声音是从我前面走路的一对老夫妻发出的。那男的身材高大,满头白发,敞着怀,一步一步往前迈着,步幅不大,但也算稳健。他旁若无人地唱着《天仙配》中的“路遇”那段。女的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穿着熨帖的紫红衫。走在男的左侧,边望着他,边鼓着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