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6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6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53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挥之不去的回忆 “为什么一个中国人;一个汉人来学藏学?来当我们的藏文老师?” 1990年,快到而立之年的沈卫荣被公派到德国波恩大学攻读中亚语言文化学博士,主修藏学:2001年,沈卫荣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中亚所代理藏学教授,教古藏文课。他的出现遭到了德国学生如此质疑。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公元4世纪初至5世纪中叶,西域与“五凉”间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文化上,宗教、艺术、文学的广泛交流与融合,形成具有浓郁西域风采的五凉文化,成为魏晋文苑中的一株奇葩,并对北朝隋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远古西域有语言而无文字,西域最早文字记录为汉文,现存最早文献为汉文献,而西域地名演变牵涉到历史周期和政权的演变,以及政治地缘学。该文通过对西域汉语地名的考察,进一步深化了对西域历史文化走向及价值的研究,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且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文摘要     
Historical Linguistic Question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相似文献   
5.
中华回乡赋     
王正伟 《回族研究》2012,(1):150-154,145,149
壮哉,煌煌华夏,炜炜其盛,千年文明;盛哉,五十六族,和合一心,固统一邦。公为天下,本正源清,大道弥远,正大光明。烨烨回族,烁烁其华。初唐崛起,披荆斩棘,戴西域之孤月,餐风露宿,御中原之长风。驼峰度夕阳,大漠直孤烟。至元昌隆,擅水陆之便利,居城邑之津要,遍百余之县州,布万数之村镇。嗟夫,习  相似文献   
6.
从汉代开始,人们对西域的认识由想象转向征实,后来不断有人亲历西域,笼罩在西域这块土地上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唐初,对西域地理的认识多承袭汉代以来形成的观念,想象与征实并行,与前代相比唐人对西域的认识与体验更为深入,其中唐初涉足西域的玄奘对西域的地理感知最为真切,记载也最为翔实。玄奘对西域世界的地理观察,使唐人对西域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行记虽为实录,但也是文学作品,其中的西域地理感知与生命体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对唐人乃至后世的西域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代小说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8.
自西汉至清代,历代中央政权在经营西域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屯田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由于各朝国力及主政集团边疆经营理念的区别,使得移民实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差异,却处于不断深化中。本文主要从移民实边的治理理念与实施两方面,探讨历史上中央政权经营西域的进程及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差异。  相似文献   
9.
安徽太湖县举人王大枢遣戍伊犁11年之久,还乡后自号“天山渔者”。他在戍地以坐馆教书为生,晚年编定《西征录》一书,不仅是他遣戍生涯的实录,还保留了其全部诗文作品。王大枢的诗歌题材主要分酬唱赠答与吟咏史事古迹两类,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遣戍文人的日常交往、心态变化及文学活动。他的文作以《天山赋》为代表,用虚实结合之笔摹写异域风物,具有历史、文化、文学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0.
唐代鞍马美术在写实的基础上形成了昂扬矫健、崇高优雅的风格特征.文章运用图像学原理对这一风格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相马术有重要的关系,同时又与唐朝大量涌入的西域马息息相关,前者主要从解剖学意义上形成了唐代鞍马绘画的造型特征,后者则从精神气质上影响了其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