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70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译学界出现了从功能语法角度对民族文化译介进行分析的新思路,即以韩礼德三大纯理功能为出发点,对中国古典民族文化文本的传译进行系统功能阐释。基于此,本文以李白《怨情》一诗为例,对多位海外译者的英译文从概念功能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借助功能语法折射海外译者译介中国古典民族文化的种种现象,以期进一步证实功能视角阐释民族文化译介的可行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汉语学界关于英语世界钟嵘《诗品》译介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尤未见英语全译本出现,但已然存在三种《诗品序》英译及部分重要的零散英译材料。通过对《诗品》书名诸种英译的比对,可知其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类。其中,“诗”的意译主要有“诗作”“诗人”“诗歌成就”这三种不同的侧重;而“品”则主要有“品级-等级”和“品评-评价”这两个维度的区别。另外,现存的三种《诗品序》英译各具特色,关于相应语言风格和错漏情况的初步分析,将为后续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国内艾丽丝·门罗的译介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相对于门罗创作的总量,其译作仍明显不足。国内门罗研究成果集中在女性主义研究、叙事艺术和地域书写研究等方面。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的起步、以传记与评传方式探索门罗创作个性等成为研究的特点。同时,目前研究中也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努力让国内门罗研究走向系统和深入。  相似文献   
4.
英文版《中国文学》自1951年国庆创刊到2000年停刊,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其有计划、系统的作品译介使中国文化在他者语境获得一定的认知。而浓厚的政治色彩、僵化的出版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及翻译人才严重流失,最终导致了杂志的失败。吸取其失败教训,新时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应注重中外文化背景差异;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建立多元化对外传播交流方式;重视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向世界全面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李永新 《河北学刊》2006,26(6):238-240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著作的译介与研究存在着不均衡的局面,即译介正在走向繁荣,而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认为,在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著作的译介和研究过程中还存在探讨不够深入、留有空白领域、忽视方法论的研究与转换等问题,今后应予以修正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珍宝,位列《五经》之首。迄今为止,《诗经》的英译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文章对国内外《诗经》英语译介研究现状进行了历时性考察以及当前《诗经》英语译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未来《诗经》英语译介研究进行了展望。针对当前《诗经》英语译介研究重视程度不够、视野相对狭窄、译介史缺乏等问题,指出未来研究应当把《诗经》英语译介研究与国家战略相融合,推进跨学科研究,开展系统的译介史研究,以提高《诗经》英语译介的科学化水平,达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艾略特自从20世纪2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新诗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译介和模仿,艾略特诗学在三四十年代先后影响了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在批评上,他的传统现等诗学主张促使中国新诗批评家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探索新诗现代化道路上的系列问题.由于中西文化具有巨大的差异性,艾略特对中国的影响具有特殊性,甚至出现被中国诗人和诗论家"误读"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行为以及各种机构团体、社会民众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对外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特别是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媒介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精品,传播中国文化,以展示崭新的国家形象.文章着重分析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所展示之形象与时代精神,从而展示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基于两部海外译者所译中国当代小说,从经典化视角系统分析了小说的具体翻译特点,并结合西方媒体相关评价反馈,分析了小说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手段及叙事方式等层面的积极经验。根据译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传播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识别并处理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经验,使海外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大程度地接近中文读者;鼓励国内学界对译文开展批评性分析,为海外译家提供更多导向参考;强化译者与出版机构的经典化意识,确保译文不脱离原生活;充分发挥汉学家深谙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优势并向其提供多维度支持,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国际经典化。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日文史书的译介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译介过程中,众多知识分子、文化刊物与机构参与其中,并形成四个特点:翻译活动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地域上呈现两个活动中心;译者在译介过程中的慎重选择性;翻译活动的繁荣呈现短暂性。同时,译介活动还存在两点不足:译介活动的地域发展不均衡、史学理论书籍的翻译数量较少。尽管如此,日文史书的译介依然起到了开拓国民视野、启迪民众思想、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