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7,(7):132-136
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主要是通过民间说书等艺术形式扩大其在民间的广泛影响的。民间艺人不仅多以通俗小说作为取材或演说的对象,而且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这才使通俗小说更加通俗易懂,更为民众所喜闻乐道。  相似文献   
2.
《赶牲灵》这部长篇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真实性、民间性和文化性。具体来说,其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色彩浓厚的陕北方言。从方言表现了陕北人特有的人文地理以及陕北人豪放亲和的性格两方面来说明。二、信手拈来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不仅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吐露出人们的内心情感,还表现了陕北人投身革命的热情。三、应时应景的陕北说书。陕北说书历史悠久,不仅应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着。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3.
怀人 《人才瞭望》2013,(3):31-31
《说唐》里最有知名度的人是程咬金。 即使没听过说书没看过戏曲的90后,也会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两句俗谚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人们(听众)的听觉,感应,将那些真实可信的现象、若隐若现的意境,幽深诡秘的艺术世界刻画描绘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般的传统四胡说书的多层次文化蕴涵及其曲调体系的构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作用、说书曲调不同情感中谐振等做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并就蒙古四胡说书多元化式曲调的艺术运用技巧以及曲调体系的应用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听说书     
耿仁国 《社区》2008,(26):10-10
儿时的记忆里,我们村子尚未普及电影电视,夜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听书。说书是个笼统的说法,主要以坠子为主,其他形式如三弦、梆子、山东快书也有,只不过相比之下要少一些。  相似文献   
6.
宣炳善 《学术界》2007,(4):121-126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电视口头表演不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说书",而是当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新口头表演形态,即"说史".易中天"说史"重在"品",而不在叙事,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言说风格.民间说书艺人"说书"与电视知识分子"说史"口头表演风格不同,思想深度不同,历史观也不同,因此"说史"的知识分子风格的口头表演新传统与民间传统"说书"艺术不可混为一谈.易中天"说史"远远没有达到"说书"所要求的艺术境界,易中天"说史"象征着电视知识分子群体在媒体语境中公共口头表演新传统的形成,但也面临知识分子公共口头表演的接受困境.  相似文献   
7.
我的野语文     
张蛰 《可乐》2010,(5):17-17
说一句可能让我的语文老师很生气的话,我打小对母语的敏感和兴趣,全来自语文课之外。 我喜欢听书,昕村上的老宁头说故事。他说书杂,也野,表情丰富,唾沫横飞,带骂人的口头语。《薛仁贵征西》、《罗通扫北》、《呼延庆打擂》都是在他满嘴脏话里听来的。他说书也模仿那些说书艺人的腔调,喜欢把嗓音弄成破锣声:“话说小将罗成……”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视野中的三次“新市民小说”高峰假如从新文学的视野来看待所谓“市民小说”,当以上世纪40年代初期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人的横空出世为代表。为什么要限定在“新文学”的视野中?因为只笼统地说“市民小说”,会引起无穷尽的追问:明清的大量通俗小说为何不能算?近代以降的大量鸳鸯蝴蝶派小说为何也不能算?乃至于宋元时代的话本、民  相似文献   
9.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蒙古贞胡尔沁说书艺术,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阶段。蒙古贞地区也曾一度成为胡尔沁说书艺术的传播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胡尔沁说书文化现在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蒙古贞胡尔沁说书艺术保护形势严峻。针对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保护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蒙古贞胡尔沁说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鸿亮 《社科纵横》2008,23(8):90-91
中国古代说唱伎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瞽矇文化",其集中体现为盲人乐官制度.先秦之"瞽"由"巫"演变而来,呈现出职业化、伎艺化、仪式化的特点.春秋之后,礼坏乐崩,"瞽"被"优"所取代,失去宫廷音乐主角的地位,淡出朝堂,泯入民间,成为以说唱谋生的盲艺人.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受地域环境、传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至今仍保留着上古"瞽矇文化"的遗存.堪称民间说唱文学的"活化石",对我们认识传统说唱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