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核心区,自古以来是粮食农业发达之区,为发展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朝廷科举与民办书院相互为用,促进文化教育逐步发展。南唐时期罗韬在家乡创办匡山书院,开风气之先。南宋中期泰和县人士率先实施“南宫义举”,在社会上树立了一个榜样,是社会文教事业的大进步。泰和“南宫义举”的首创地位,依史有据,无可怀疑。“义举(约)”形式的赞助发展为设立“贡士庄”,为扶贫而起的襄助进而对全体赴考者的资助,改自费赴考为官费赴考,是文教制度上的完善,对发展书院教育与维持科举事业有积极效益。  相似文献   
2.
宋代举子赴京赶考的费用,最低相当于一个人十个月的生活费用。而最高者,则相当于一个人两年半的生活费用。高昂的赴京旅费是困扰宋代举子的一个重要生活问题。从北宋太祖朝至南宋初期,政府断断续续对特定地区如四川、两广、福建的举子发放驿券、口券,借此资助他们入京赴试。南宋以后,特别是在宋理宗一朝,或由政府筹资,或由官民合资,贡士庄、贡士库普遍植立,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举子有稳定的旅费来源。但围绕着贡士庄的产权、承佃权的纷争,政府与地方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对于创建贡士庄这类地方公益事业意见分歧。有关贡士庄的利弊之争,逐渐成为士人空间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宋代教育发达,但其教育投入却相当有限,因此两宋文化的极盛很大程度上实有赖于民间对教育的支持与资助。这种资助既有面向学校的赡学与建学,也有面向举子个人的捐助赴试费用。总体上看,宋代民间助学表现为典型的"官倡民助"模式,且捐助风气南宋浓于北宋,捐助方式以产业捐助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宋代民间助学对今天的启示是民间助学的热情需要官方调动和引导,助学的方式应以产业助学为主,以保证助学的长期、持续性,而且营造良好的民间助学氛围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4.
游宇明 《老年人》2010,(2):37-37
郑板桥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好官,但说起做官的经历,他最初求官的手段却很不光彩。郑板桥40岁赴南京参加乡试,中得举人;44岁赴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中贡士当年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进士的身份让郑板桥有了入仕的门票。然而,有做官资格与真正做官是两码事。郑板桥在京城活动了整整一年,  相似文献   
5.
不少学者误解了明代“贡士”的概念。在明代,“贡士”一词是一个泛称,包含两种意义:一为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一为贡入国子监的生员。至清代,贡士才被规定为会试中试者的专称。  相似文献   
6.
彭端淑,字仪壹,号乐斋,四川丹棱县桑黄坝人。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享年八十一岁。丹棱属眉州,历代人才会萃,两宋时人文之盛,莫盛于蜀,蜀莫胜于眉。天下以文名者六家,眉州得其三,苏洵、苏轼、苏辙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互为雄长;以史名者三家,丹陵得其一,李焘与司马光、袁枢相为表里。 彭端淑出身丹棱望族。先世宋时曾为御史。祖父彭万昆曾为简州(今简阳)判官,后擢都督佥事,父彭珣为清雍正朝贡士。彭端淑幼而颖异,十岁能文,弱冠后益潜心于学,力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