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6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战初期,我在民选村长时给选民发选豆一粒小小黄豆,在一定条件下,竟然同政治文明建设相联系,也算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吧!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南侵,很快殃及我的故乡河南省内黄县。国民党政府的县长及一帮贪官污吏,对日寇闻风丧胆,拔腿南逃,民众惊慌万状。正在人们一筹莫展时,1938年初,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读《中国反贪史》一书有感而发。文章指出 ,中国历史上贪官污吏之多、清官之少 ,耐人寻味 ,还以张居正为例 ,分析了改革家的历史命运与教训。在即将进入 2 1世纪之际 ,“总结历代反贪斗争的成败得失 ,把反对贪污腐败的斗争进行到底 ,走出轮回 ,这是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3.
那些话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4.
齐夫 《中华魂》2010,(4):40-41
1940年2月1日,毛泽东曾在延安民众大会的讲演中十分自豪地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确实反映了当时延安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令人羡慕,使人向往。能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做到“十没有”,既创造了一个风清弊绝社会的奇迹,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索、继承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胡昌方 《秘书之友》2011,(12):39-39
“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从古流传至今的这首打油诗,对那些贪官污吏离任时的丑态作了维妙维肖的刻画。当然,诸多为官者离任时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金陵瞭望》2009,(23):50-50
海瑞一生坎坷.仕途也颇为艰辛。他为官数十载,受到各处权贵的弹劾打击.身后仅有薪金八两、葛布二丈、旧衣数件,管囊如洗。然则数百年来.其备受后人景仰。引以为为官者楷模,在于其从政清廉,不仅自己两袖清风.更不惧粉身碎骨之危,与贪官污吏抗争。以一人之力开一方清廉之净土.为历史所称道。  相似文献   
7.
治国需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在我国历史上,对贪官污吏处罚最严厉的当属明代。据史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官吏施以重刑,如经查出贪赃白银60两以上的官吏,一律处以极刑(剥皮酷刑),并在官府两旁各悬一个展示受刑者的“实草袋”,以提醒官吏切勿贪赃。令人不寒而栗,百官闻之色变,寝食不忘,每日勤勉政事.不敢妄有所图.正气日盛。  相似文献   
8.
微语漫画     
, 《决策》2012,(12):8
"仕高山"山西省灵石县县委书记杨洪将石膏山改名为"仕高山",寓意"凡到仕高山者,无官者可以入仕,居位者可以升迁"。不过这次改名没有能够"保佑"杨洪,在改名一个多月后,杨洪的仕途戛然而止,他因为腐败被检察机关查办了。在杨洪落马后不久,石膏山景区的开发商很快又将名字从"仕高山"改回了石膏山。围观:@社区实习医生小张:现在确有这样一些愚蠢无知的贪官污吏,无视百姓的切身利益,却希望通过建碑立牌、烧香拜佛来保护他们的肮脏勾当。其实,民众才是官员们的佛,  相似文献   
9.
征联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5,(11):49-49
讽刺丑恶,针砭时弊,是楹联的一大社会功能。旧时一些讽刺联,揭露社会罪恶可谓淋漓尽致,有如匕首投枪,令百姓拍手称快,如: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早死一年天有眼,再生三日地无皮”、“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等,都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腐败政治与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而今讽刺的对象变了,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故撰联要把握分寸,注意适度。胡乱张贴广告,被人们称为“牛皮癣”,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那些虚假信息,蒙哄诱骗,害人匪浅。这些年,一再整治,但仍未绝迹。故命题征联曰:牛皮癣,尽牛皮,牛皮吹破千层纸”,以作讥讽。应…  相似文献   
10.
发章 《今日南国》2014,(11):26-26
人们都在电视上看过击鼓鸣冤、冒死拦御驾,其实,古代真实的举报远不止这么简单.为了征集到举报线索,统治者在公堂和民间设了各种举报工具,诽谤木、登闻鼓、铜匦……在唐朝,知而不报者要处以绞刑、流放2000里;在明朝,朱元璋规定民众可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各朝代的举报制度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