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1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翻检晚清时期(道光朝至宣统朝)刘家谋、陶浚宣,以及陈盛韶、梁章钜、姚莹、王凯泰、马子翊、范克承、郑篯、邱逢甲、唐景崧、郑珍甫等人的相关诗文,记取闽、台两地锢婢之风的若干情况:“赤脚”与“执役”,“婢作夫人”与“执役依然”,“野合生子”与“去子留母”,“身属君家”与“去母留子”,“为女不为妇”与“未嫁若未亡”,以及官、绅诫禁锢婢之风的良善举措。  相似文献   
2.
浩安  悠然 《人才开发》2001,(2):18-20
可怜身残农家女 竟是一个“读书迷” 河南省桐柏县是革命老区,在巍巍桐柏山西麓的埠江镇水湖流村,有个飘着药香的农家小院,户主是位自学成才的乡村医生,名叫冯广鹏。冯广鹏在七十年代做“赤脚医生”,为缺衣少药的老区人民解除了不少病痛。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竟然治不了自己女儿的病。 小冯丽一岁半时,一场持续的高烧  相似文献   
3.
童年的春天     
徐加顺 《老年世界》2009,(24):23-23
我童年的春天,是在那春光明媚的大地上。油菜花儿金黄,桃花粉红迎风怒放,蚕豆花儿随风送来阵阵清香,一望无垠的绿色麦苗被春风吹起层层波浪……我与村庄上的小孩结伴背着篮子到田野去挑猪草。“打了春,赤脚奔。”我们这些农家孩子很少有鞋子穿,天一暖一般都是赤脚。脚底板上的老皮很厚,走在田野里和乡间的小路上,脚一点也不觉得疼。  相似文献   
4.
赤脚散步确实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是骨质疏松的人足跟硬度会降低,踩在石头上健身容易造成伤害,所以并不足取。即便穿着鞋,骨质疏松患者在散步的时候也要避开鹅卵石路面,尽量选择平坦的路面。此外,有软组织退化、软骨退化等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关节炎、脉管炎患者,足部有感染或伤口的患者,曾患足跟痛、脚趾腱鞘炎、腱鞘囊肿的人最好都不要赤脚散步或穿着鞋在鹅卵石上健步走。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导刊》2012,(14):50-50
42年坚守乡村,村医老郭如今最惦记谁来接班。“我原想最多干到明年,但村里就我一个村医,现在暂时没人来接替我,我要是不干了,村里就没人给百姓看病了,我不忍心。”在宁夏银川,有这样一个400多人的群体,他们工作在医疗体制的最基层单位,是医疗体制散布在农村的“触角”,他们没有编制,也无社会保障,而且目前这个群体还面临老龄化和后继乏人的状况。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被称作赤脚医生,现在被称为乡村医生。郭占水就是这样一位乡村医生。  相似文献   
6.
赤脚医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名词。从1968年首次见诸报端到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这个称谓,近20年的岁月里,数百万乡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具体实践着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为六亿农民提供着最基础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7.
吴加 《今日南国》2008,(5):38-39
赤脚大仙”不见了 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阿贝贝·贝基拉光脚夺得马拉松比赛冠军,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著名的“赤脚大仙”。但在今天的奥运会赛场上,再难见到“赤脚大仙”的踪影了——那些充分考虑到人体生理结构与运动力学原理、利用高科技研制出的新式跑鞋,成为运动员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8.
少年不知苦     
长河 《金色年华》2011,(5):21-22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少年不光不知愁,也不知苦。我出生在赣西南一个偏辟的农村,尽管己是八十年代,可因为偏远闭塞,艰难的生活伴随着每家每户,我家因为孩子多,生活更是举步维艰,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抱鞋赤脚上学。可能有人会觉得纳闷,抱鞋却赤脚,多矛盾的一件事啊!可在那段岁月里,却又那么合情合理,一点也不矛盾。  相似文献   
9.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随后,全国各地农村涌现了一大批赤脚医生,并普遍建立了合作医疗,形成了农村医疗卫生防治网。  相似文献   
10.
高敏 《当代老年》2006,(9):24-25
张铁生一张白卷,断送了我们这代人高中毕业直接考大学的人生前途。1973年7月,在县城高中毕业的我挑着铺盖回家当农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这一届毕业生是当地首届高中生,在乡里、村里自然可算是小“知识分子”了。由于我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且常有诗歌、散文或通讯报道发表在县里的文艺杂志上或广播中,由此博得了一个秀才的雅号。那年年底的一天下午,当我正在田间劳动时,接到生产队长转达的通知,叫我明天去大队小学报到——当代课老师(当地戏称为“蛋壳老师”)。事后才知,原来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生了重病,同村的一位“赤脚教师”推荐了我。当时的小学位于大队所在地肖庄环桥头。小河边上,一排简易的平房构成了全部的校合。师资都是土生土长的“赤脚教师”,最高学历是“中师”。学生都是本大队的农民子弟。在如此简陋、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尽最大努力维持着正常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