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80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138篇
人才学   43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769篇
理论方法论   131篇
综合类   1680篇
社会学   383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很多成就,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承,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流传.  相似文献   
3.
<正>一老伴老米走了,一个人的老年生活让老顾感到很孤单。一个月前,楼下的老朱也去世了。老朱六个儿女,有公务员、警察、教师、小老板。老朱猝不及防死了,因没立遗嘱,结果儿女为了争老朱仅有的一套住房,从吵闹最终演变为打架,三个子女住进医院,等着打官司。那种混乱与尴尬让老顾都感到脸红羞耻,为此,他去了律师事务所,立了遗嘱,并做了公证。办完公证,接待  相似文献   
4.
《诗经》的爱情观对后代爱情诗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历代对《诗经》的爱情观都有继承与发展,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不同时代的诗词形成了不同的爱情观。本文拟就近代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的爱情诗所体现的爱情观,通过与《诗经》爱情观的比较分析,从追求爱情的方式、爱情的表达方式、坚守爱情的态度、失恋女子态度等角度,透视近代诗词对《诗经》爱情观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继承制度是社会契约即共同体契约在人类家庭中的体现,实际上也是共同体共同共有或其他关系的一种法定解释。宗教团体、少数民族群居部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五保户等共同体契约的制度内涵可以覆盖并替代继承。依据《民法总则》第93条之规定,寺庙作为捐助法人,设立理事会等统一的内部机构,形成共同体的内部治理结构,依照法人章程形成对内的行为规范,指导僧众的行为,生活生态呈现一种自成一体的共同体结构,僧侣遗产的处置应当适用共同体中建立的习惯规范,而并不适用继承制度。这并不意味着继承制度与宗教习惯、民族习惯、民间习惯存在冲突矛盾。适用契约路径解释僧侣遗产的处置,可以有效解释一系列继承法进路无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10年前,为了防止身后财产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对老夫妇采取了对遗嘱进行公证的方式来处分自己的遗产。然而,两位老人双双谢世后,子女间不仅没有减少讼累,而且老夫妇所选择的公证遗嘱的证明效力也受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在遗嘱继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本文在追溯遗嘱自由原则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对意思自治原则在遗嘱继承中的体现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并就完善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原则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刘红 《老年人》2005,(2):43-43
问:向某因儿子不孝,与村委会达成协议,他的生养死葬由村里负责,所有的一栋房屋和其它财产在他死后归村里所有。可是,向某去世后,他的儿子拿出向某立下的“遗产留给儿子”的遗嘱.要求继承父亲的遗产。请问向某的遗产到底归谁所有?  相似文献   
10.
本土建筑文化与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是形成今天日本建筑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重要分析了这一交织过程的特点,层次以及形成这一交织的原因,最后通过中日对比,提出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建筑界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