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一文是夏衍先生于抗战时期写作的一篇寓理散文,曾有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两位翻译大家翻译过这篇文章。众所周知,所有的翻译大家无不具有自成一派的翻译风格,本文中笔者将分别从遣词和炼句两个层次就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译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对他们的语言风格和特色特征进行分析,以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春秋笔法"是通过遣词用语来表现"褒贬善恶"的一种历史书写方法,故古人对"春秋笔法"特征的概括,历来有"一字以褒贬"之说,旨在强调"春秋笔法"这种语约义丰的修辞特色.《国语》通过历史时间的取舍剪裁、语言措辞上的字斟句酌、史实的详略安排来体现人事的褒贬,所秉承的正是这种史家精神与历史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变古诗词教学中重讲解分析、轻吟诵朗读造成的低效局面,必须重视吟诵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古诗词教学应从吟诵入手,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充分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遣词美,以达到陶冶情操、积淀语感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信”的问题是中西翻译理论所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在当今盛行多元理论的同时,不应丢弃这一传统译论。本文以“信”的翻译原则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在遣词和风格方面的“信”度失缺,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并能以“信”的角度进一步审视译作,从而规范文学翻译市场,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讲话稿一经使用,便与受众发生了关联,质量优劣水平高低,受众心里自有一杆秤来衡量。起草者心里装着受众,在运思遣词的过程中,便会自觉以隐含受众之秤来引导写作,把话说到点子上,说到心坎里,让他们想听并乐于听。起草者心里没有受众,在起草时往往会拿捏几句官腔,套用一个模式,说几句套话、老话敷衍了  相似文献   
6.
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在汉语翻译实践中表现为极力寻求一一对应、见字译字、见句译句,翻译腔严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强调从多方面寻找答案,对汉译英表达具有矫正功能,促使译者从多维度、多方面去思考最佳的译文表达。在此主要讨论在汉译英表达时,译者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导下,可以从遣词造句等维度来选择译语表达,从而提高译文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完形填空题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语言测试题型。它不但考查考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也检测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完形填空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中作者分析了做好该题型的三个原则,希望对广大英语学习者能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1948年 12月 17日,毛泽东同志以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名义,写给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等人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以下简称 (<敦促书> ),是他挥笔疾书为我们写下的千百精彩公文佳作中的一篇.这篇只有 800多字的<敦促书>,从里到外、从头至尾、从篇章布局到遣词用句都充满了修辞的色彩,字字衔珠、句句缀玉,既有外柔内刚的"婉转",又有匀称齐整的"排比",既有典型生动的"比喻",更有发人深省的"设问",真乃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9.
科技文章的翻译,因为其专业性极强,用词严密,句型较长,翻译起来比普通的文章要困难的多。这就需要译者要从遣词的方法以及造句的美感方面培养自己的翻译技能,把握科技文体的特点,从而译出忠实于原文,可信度高,文笔优美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逐臣别诗具有现代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者(送者或行者)、受传者(第一、二读者)、传播内容(归朝之情或别情)、传播渠道(赠别)及传播效果等诸要素,而且其传播方式多为复杂传播,亦即其真正的受传者是间接受传者(第二读者),这个特点要求逐臣必须在加强诗歌的感染力上下功夫,力求最佳的传播效果.为此,逐臣在诗歌的抒情方式、遣词炼字等方面苦心经营,以期能打动帝王,从而也使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但逐臣别诗的传播流程是缺乏反馈的单向传播,注定其不会有很好的传播效果.这是逐臣的悲剧,却是诗歌的大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