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9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卿 《学术探索》2002,(5):110-113
铜鼓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求知过程。F·黑格尔曾以“铜鼓的同一性”而作出其卓越的历史贡献。 10 0年过去了 ,随着新的田野资料大量涌现 ,便不宜墨守成规 ,而应运用一元多支的多层次分类法 ,去修正黑格尔的不足 ,从而认识时空交叉、错综复杂中的铜鼓谱系  相似文献   
2.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依然有未解的千年之谜。经对左江花山岩画中铜鼓的族属、类型、传承发展、文化功能等进行多角度考证,确认左江花山岩画所绘铜鼓为骆越人所有,其类型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和东山型早期铜鼓;岩画中的铜鼓不仅是部族首领权力的象征,还是通天礼神、汇聚人心、指挥军阵、人神共娱的重要礼器、响器及乐器;东汉马援缴骆越铜鼓后,左江流域骆越后裔仍有用鼓、尚鼓的习俗,这是对左江花山岩画铜鼓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与此同时,骆越人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亦为铜鼓在这一地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川南都掌蛮铜鼓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川 《民族研究》2004,(3):85-92
在历史上拥有巨量铜鼓的川南都掌蛮 ,既是铜鼓的使用者 ,又是铜鼓的铸造者和铜鼓文化的原创者。都掌蛮铜鼓在使用、流传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伴歌节舞、媚事鬼神和夸富显贵、集众征战的社会功能 ,铜鼓是都掌蛮的神灵之物 ,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都掌蛮铜鼓文化与悬棺葬俗交融渗透、融为一体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铜鼓文化的内涵 ,更从本质上表现出铜鼓文化是都掌蛮古老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5.
铜鼓文化圈是南中国与东南亚特有的文化现象,但不等同于铜鼓的分布区域,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空概念,中心与边缘的分布区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各时期铜鼓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经历了形成、发展、兴盛、散播与传承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着铜鼓的传说。在一些铜鼓传说中,铜鼓能够威伏毒蛇猛兽并战败作为旱涝之灾等自然力化身的各种妖魔。据此,本人认为,在古代社会,铜鼓除具有以往学者们所认为的各种功用外,还可能曾被作为镇物运用于厌胜仪式,以禳除各种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7.
刘辉 《决策探索》2009,(11):62-63
古人云,郡县治,则天下治。接访上访群众,与老百姓面对面。倾听老百姓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困难,发现工作中的失误。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更科学、更民主,更有广泛的代表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快社会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铜鼓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中文信息》2008,(1):127-12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坐落于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创建于1934年,现有藏品五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一百多件,包括80万年前的手斧,新石器时代的大石铲,商代的兽面纹铜卣,汉代写有370多字的《从器志》木牍等出土文物藏品;馆藏有大量民族文物,收藏有铜鼓360多面。  相似文献   
10.
唐伯藩 《老年人》2007,(5):38-39
1927年8月初,正值炎夏。因未赶上南昌起义,浏阳工农武装(湖南工农义勇队第四团队)只得从江西德安经奉新、上高等地折回与浏阳交界的铜鼓县城,休整待命。几天后,部队钱粮、弹药告罄,可先前派去寻找湖南省委的同志却一直没有消息。为请示部队今后去向,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团党委决定再派人去南昌请示江西省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