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 ,学界多从史学特别是清末变法维新的历史地位加以认识 ,对其客家属性及有关人文精神的表现很少有人考察。其实 ,刘光第乃客家祖地闽西人的后裔 ,他曾于光绪二十一年秋回原籍寻根谒祖 ,在闽西期间 ,他祭祀宗庙祖坟 ,考风俗、察民情、倡教化等 ,充分体现了刘光第作为客家人所具有的鲜明的慎终追远、敬祖睦宗和崇尚文教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2.
2004年年初开始,福建省厦门、漳州、龙岩三市率先行动,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厦漳龙无障碍旅游区”。本文应用SWTO法分析厦漳龙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势、劣势,为厦漳龙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建明  盛海辉 《源流》2012,(5):36-47
"不忘老区,关爱老区,帮助老区解决困难办实事,促进老区建设和发展,是我们老促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原大埔县人大主任、县老促会会长刘维彬如是说。大埔县老促会成立于1991年。20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较好地发挥了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和桥梁作用。他们结合老区实际,着力帮助解决老区人民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闽西的文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黄发有和马卡丹的散文叙说客家千年的历史与人文风情,项小米的小说《英雄无语》反思沉默的现代客家革命。他们共同抒说了不灭的客家情怀。  相似文献   
5.
郑振满 《学术月刊》2012,(4):129-13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实行以家族组织为基础的乡族自治,曾经是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地区,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乡族自治的形式与内容不尽相同。所谓乡族自治,是指在国家法律和官府授权之下,对乡族事务实行自我管理;在聚族而居的社会环境中,乡族自治主要表现为家族自治。解读福建省长汀县培田吴氏家族的族谱资料,可以发现闽西客家的乡族自治传统,与晚清地方自治有历史渊源。培田吴氏的家训、家法与族规,体现了家族自治的理想模式。培田吴氏的各大支派和社团组织,对乡族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了有效的管理。清末新政期间成立的"培田公益社",取代了乡约的行政职能,实现了从家族自治向地方自治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6.
闽西自字考试发展到今天,诸多问题已露端倪.如生源不足、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资料针对性不强、社会助学办不起、就业指导不够等,笔者试图在阐述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闽西人在人多地少、天灾频繁、生计无望的情况下,不远千里、不畏烟瘴病毒,以偷渡的方式入台谋生。经过九死一生到达台湾后,闽西人又为台湾全境的开发、保卫台湾维护祖国统一、传承和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云在1932—1933年间,多次到闽西苏区指导开展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陈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及《怎样订立劳动合同》二篇文章,科学地提出了在红色区域如何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教育党和工会干部要把党的方针、政策灵活地运用于工人运动实践,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取得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为苏区工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指明了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9.
闽西革命根据地时期施行于闽西的劳动法律有六部,它们立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制定于不同背景,在不同范围内生效,形式上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在效力等级上也有很大不同;它们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劳动关系、生产经营、革命斗争等产生了或大或小,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对细致认知劳动关系和当下的劳动立法仍具启发。  相似文献   
10.
闽西汉剧是由外来的西皮、二黄声腔在闽西地区扎根、衍化而成的。闽西独特的社会和历史环境及本地特有的生态环境是形成闽西汉剧广泛流传的基础和条件。从闽西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汉剧艺术的象征符号层面入手,通过仪式研究学派和文化人类学的手段探析闽西汉剧在其社会中的深层文化意义,有助于理解闽西汉剧所体现出来的宗族性的群体认同以及地方社会组织结构对于文化的独特作用。闽西社会结构以亲缘和地缘为主,闽西汉剧是以乡间的祭祀仪式和节日庆典为前提的,是闽西民间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在仪式与社会中极具媒介与桥梁作用,并具有符号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