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4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92篇
劳动科学   21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56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485篇
理论方法论   92篇
综合类   1357篇
社会学   346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安诸子后期的许多作品充满了孤独苦闷的情调 ,表现了作家心态的另一面。这种心态的形成与前期动荡生活留下的阴影、个人理想无法全部实现、曹氏兄弟之争及诸子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雪松 《现代交际》2004,(8):40-41
北京市人才测评考试中心最近公布一项调查结果:目前在职者中有55%左右的人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当你所做的工作完全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时,那种落寞、尴尬甚至挫败感可能常常袭上心头。那么,就趁年轻,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吧。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另一扇门已经悄悄敞开了——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某校大学生作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存在偏差,主导性的应对方式也有错位。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态并非都是积极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的心态问题,要培养大学生基于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要形成以行动为主导的应对方式,要建立起积极心态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4.
梅村体是长庆体的变格,但其中都充满着浓烈的黍离麦秀之感,所不同者在于一为乱世之音,一为亡国之音.诗人感伤兴寄,作垂戒之用.  相似文献   
5.
教师效能感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效能感的主要理论模型建构主要有罗特的控制点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教师效能感通过教师行为而对学生自我效能及学习能力与成绩起作用,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也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说张爱玲是伟大的,但可以说她是深刻的.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富有特色的,她总是善于通过独特的视角去体味人生、阐释生命.她的小说是时代的记录、心灵的感言.她善于捕捉声、色、画、影去刻画人物,其电影化的创作方法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的性格与其人生悲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浩然的人生悲剧主要是性格导致的悲剧,具体表现为理性精神与感性欲望之间的矛盾.在孟浩然的一生中,理性精神往往被纳入感性欲望的任纵之中,而人生的追求也最终在感性欲望的满足中被汩没、消解.  相似文献   
8.
美丽而又神秘的紫色有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可以作为单纯的颜色词用,也可以修饰富贵威严的事物,具有"显贵"的附加义,同时在色彩心理上又构成消极感。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动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职业动机是直接推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满足教师某种心理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动机分为 :职业兴趣、教学效能感、外部目的、职业价值观。外部强化可以激发教师职业动机 ,但应注意外部强化的控制行为功能和提供信息功能的相对强度。  相似文献   
10.
抒情是诗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发掘和整理需要新眼光和新思路的介入。以感物统摄古代抒情理论指涉的抒情起始阶段,其实质是心物关系的一种表达,推崇顺物之自然,感物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并偏重前者,结合论述感物的相关理论资料,指出感物在理论上的强调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抒情作品的风貌,即注重自然而然的抒情效果,排斥反思性的抒情,作品自然天成的同时,也缺乏内在情感的张力和层次。并以感物牵引出赋比兴等关联概念的分析,初步探讨感物抒情传统的文化学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