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49篇
人口学   56篇
丛书文集   304篇
理论方法论   143篇
综合类   1680篇
社会学   510篇
统计学   1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ocio-cultural dynamics that interact with ethno-racial identity experiencing in a previously under-researched group. A qualitativ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with 40 Native American academics from 28 mainstream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U.S. served as a case example with findings that contrasted with historically influential theoretical frameworks postulating identity confusion and conflict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one’s mainstream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 versus one’s ethno-racial community grounding. Instead of feeling pressure to identify with only one worldview, the contextual, dynamic ident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lusive and flexible self-concept of tribal participants allowed them to in turn take advantage of two divergent cultural meaning systems pertaining to their distinct socio-cultural contexts. These shifts were experienced as not endogenous but rather exogenous variables, which did not cause the historically theorized issues. Participants felt their tribal identities instead facilitated meaningful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incongruences, which resulted in unexpectedly resilient subjective experiencing.  相似文献   
2.
The authors use an ecological framework and grounded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working‐class and low‐income custodial African American fathers gain custody of their children, their transition from part‐time to full‐time parents, and the role of support networks in enhancing or inhibiting these men's parenting. Twenty‐four men from an impoverished Midwestern urban area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se men, and perhaps others sharing their demographic profiles, generally become parents by default and are often reluctant to take on a full‐time, single parenting role. Adaptation to the role seems to be enhanced by these men's use of extended kin support networks and shared living arrangements. However, low wages, a lack of sufficient assistance from public assistance programs, and informal custody arrangements often inhibit their fathering.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面临着变革。知识经济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目标、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会计报告内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的确认、会计电算化发展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与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觉醒 ,是民族危机意识、救亡图存理念和民主革命思想的积聚和爆发 ,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早期共产党人一部分参加过辛亥革命 ,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 ;一部分受到辛亥革命的深刻影响 ,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而后 ,又在反思辛亥革命和探索新出路的历程中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小说,成就尤显卓著.它作为综合体现美利坚民族文化意识的最重要文学样式,充分显示了美国文学的现代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刻印着社会心理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雄类”影片是好莱坞制造的最具轰动效应的神话之一。本文拟对美国影片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加以梳理与阐释 ,并进而对这些英雄片背后的英雄情结进行剖析 ,以期管窥美国影片中一些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喧嚣与骚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惊世之作。在小说中 ,福克纳刻画了一幅美国旧南方贵族没落的图景 ,为没落的旧南方贵族弹奏了一曲凄凉的挽歌 ,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旧南方的衰败。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及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传统的就业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引起了就业领域中就业结构、就业机会、工作制等多方面的转变 ,一场有关就业的文明革命悄然兴起。中国应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 ,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 ,调整国家就业政策等多方面措施 ,改善就业环境 ,刺激就业增长 ,以缓解目前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陪审制度的功能是陪审制度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理由 ,笔者首先剖析了陪审制度的沿革及其发展趋势 ;进而阐述陪审制度在两大法系中共有的功能 ;最后分别阐述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刑事陪审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0.
浅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市场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市场的存在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的压力是英国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因。英国可资利用的市场规模远较欧洲其它国家的市场大,这大大便利了英国工业品的生产与销售。英国市场的性质也有助于工业再生产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