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8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82篇
管理学   40篇
民族学   17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65篇
丛书文集   1142篇
理论方法论   288篇
综合类   7030篇
社会学   873篇
统计学   6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636篇
  2012年   571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529篇
  2009年   573篇
  2008年   591篇
  2007年   752篇
  2006年   754篇
  2005年   682篇
  2004年   635篇
  2003年   606篇
  2002年   498篇
  2001年   452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ocio-cultural dynamics that interact with ethno-racial identity experiencing in a previously under-researched group. A qualitativ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with 40 Native American academics from 28 mainstream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U.S. served as a case example with findings that contrasted with historically influential theoretical frameworks postulating identity confusion and conflict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one’s mainstream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 versus one’s ethno-racial community grounding. Instead of feeling pressure to identify with only one worldview, the contextual, dynamic ident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lusive and flexible self-concept of tribal participants allowed them to in turn take advantage of two divergent cultural meaning systems pertaining to their distinct socio-cultural contexts. These shifts were experienced as not endogenous but rather exogenous variables, which did not cause the historically theorized issues. Participants felt their tribal identities instead facilitated meaningful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incongruences, which resulted in unexpectedly resilient subjective experiencing.  相似文献   
2.
The authors use an ecological framework and grounded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working‐class and low‐income custodial African American fathers gain custody of their children, their transition from part‐time to full‐time parents, and the role of support networks in enhancing or inhibiting these men's parenting. Twenty‐four men from an impoverished Midwestern urban area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se men, and perhaps others sharing their demographic profiles, generally become parents by default and are often reluctant to take on a full‐time, single parenting role. Adaptation to the role seems to be enhanced by these men's use of extended kin support networks and shared living arrangements. However, low wages, a lack of sufficient assistance from public assistance programs, and informal custody arrangements often inhibit their fathering.  相似文献   
3.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Joan Dunayer, Animal Equality: Language and Liberation  相似文献   
4.
深大外语系把若干计算机软件应用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写作课教材系列。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修写作技巧,且能为教师节省大量时间,使教师有可能对学生作更多的个别辅导。同时,学生在上写作课的过程中还能掌握一种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技能。近十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是史无前例的。西方的技术发展史对中国虽然有启迪作用,但其实际要求与中国相去甚远。在这个意义上,深大的尝试对全中国均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美国英语与时间有关的用语,来探讨美国人支配、利用时间的方式,以及时间这一无声的语言在美国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外向/内向型性格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向/内向型性格与外语学习有相关关系,通过实验证明外向型性格能对外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 2 0世纪初开始 ,清朝教育制度发生了极大变化 ,出现了近代教育的萌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蒙古族近代学校教育的艰苦实践和探索也走上新的道路。蒙古族学堂教育是新教育思想的产物 ,虽然同旧的官学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但它打破封闭的传统教育 ,提倡开放的近代教育 ,由此教育种类和等级开始多样化、多层次化 ,出现普通教育、留学生教育和内地求学等形式。在学堂教育中 ,各种语言教育模式是同时并存的 ,这些模式经过分化和重组后 ,出现向汉语和蒙古语两个单语教育模式或蒙古语汉语双语教育模式集中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语中有一种特殊的ABAB式四音格形容词 ,以往的教科书和字词典都忽视不收 ,在日常生活中其使用频率较高。在语义表达上与现代汉语ABAB式形容词较为相似 ,但不完全相同。其产生有两种基本形式。在语音结构和语用上不同于描摹词 ,在句中充当状语和定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9.
“名物量词”在各种语言中的产生、发展规律不尽一致。因此 ,透过“名物量词”探查两种语言的源流 ,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从苗汉两种语言量词的统计材料中 ,可以看到两种语言量词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湘西苗语的量词与同时代汉语的量词相比 ,在数量上没有汉语的多 ,在范围上没有汉语的宽。各个历史时期 ,湘西苗语都从汉语借用一批词语 ,相应的汉语量词就跟着进入苗语了。从量词的起源和发展来看 ,苗语深受汉语的影响 ,但是很难说苗汉两种语言出于同一母语。  相似文献   
10.
韩非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四大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荀子之后 ,发展完善了我国散文文体 ,并以犀利峻峭的文风把论辩类文章推向极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韩非在语言运用上有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和音乐性等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