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现象学之父布恰塔诺的哲学与大乘佛教原理的分析比较,揭示了这两种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智慧体系的共同性,得出结论:所有文化和哲学的最后目的和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全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道德至善。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小说充满着寓言幽默和讽刺,任何忽视其小说内在元素的阅读都可能导致误解。《变形记》中的主角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向被认定为文学史上异化型人物形象的代表。在分析其异化过程中,非主角的其它人物设置作为人文环境在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命运里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格里高尔的变异,他们也逐渐暴露了本质。因此,"非主角"因素的存在,才是卡夫卡试图表达的真正异化。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的审美关怀饱含着一位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伟大同情和对人类前途的深切担忧,认真解读卡夫卡的追问主题,对于今天活着的人们,乃至以后的存在者们,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是一个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的作家,其创作就像一座异化的画廊,里面陈列着扭曲变形的异化群像,其荒诞的创作手法并不是他在读者面前设置的障碍,而是他交给读者的一把打开现实的秘密的钥匙。分析他的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欧洲文化的最早渊源——神话原型对他创作的制约与影响,以及基督教文化与他创作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A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 close reading of Stephen Crane’s short story ‘Manacled’ from 1900, which situates this rarely considered short work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debates about realism. I then proceed to argue that many of the debates raised by the tale have an afterlife in our own era of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which has frequently focused on questions of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its reading of realism and naturalism to the exclus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cosmopolitan discourses of diffusion and exchange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I then offer a brief reading of Crane’s novel George’s Mother, which follows Walter Benn Michaels in suggesting that the recent critical attention paid to particulariti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American studies have come to conflate ideas of class and social position with ideas of culture in ways that have ultimately obscured the presence of genuine historical inequalities in US society. In order to challenge this critical commonplace, I situate Crane’s work within a history of transatlantic cosmopolitanism associated with the ideas of Franz Boas and Matthew Arnold to demonstrate the ways in which Crane’s narratives sought out an experience of the universal within their treatments of the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创作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经历了两次创作转型:由抒情转向叙事、从想象/观念世界走向现实/真实世界,两次转型不是告别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而是更加贴近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余华的创作转型与整个新时期文学整体审美范式的转变几乎同步进行,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不只是余华一个人的创作现象,而是一种共相,是新时期文学告别感性走向理性、求变创新走向世界的诉求与标志。  相似文献   
8.
人们普遍认为《变形记》表现了人类的异化,但其实《变形记》还暗含有一种更深的意蕴:人类需要语言来相互沟通,而已经变成甲虫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却失落了人类的语言,无法与他人沟通,最后在孤独中死去。因此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实际上还表现了一个具有现代性和哲理意味的主题:语言的焦虑。而主人公异化为甲虫则使得读者能够转换一种新的体验角度,从而更真切地体会那种语言的焦虑及其折射出的人类的沟通困境。  相似文献   
9.
李斯特是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其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钢琴音乐作品与文学、诗歌、美术、宗教思想完美结合,新奇而独特的手法,以及高难度的演奏技术,都是李斯特钢琴音乐作品个性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赵山奎 《东方论坛》2012,(3):75-80,96
卡夫卡的《日记》是进入其文学空间的重要路标,这与卡夫卡日记独特的综合形态密切相关。卡夫卡的日记具有"元日记"和"前日记"的特点,其"日记意识"与他的自我理解及对文学的理解不可分割。作为卡夫卡文学的"梯子"及"地面和墙壁",日记与他的文学构成了不确定的二元关系。《日记》也可以看做一个"大而完整的故事",在这一作品中卡夫卡对他的生活与文学的深层时空结构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