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106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重建价值的"超人"论与李贽的"童心"说均用"儿童"的隐喻来批判传统的道德价值,其价值趋向都是回归赤子,趋向超(成)人,而且两人都未能逃脱传统思想的客观在场而与自己的学说形成了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2.
陈巍  黄家裕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0-104,158
个体在经历隐喻时所处的环境激活了隐喻理解的认知过程。在情绪的身体基础上形成隐喻的身体基础,使得个体隐喻的思维方式以情绪为基础而被局部表征。个体对于隐喻理解的整个认知过程可能无法清楚的记忆,甚至根本就没有进入意识层面,但是我们的身体用情绪的表征记住了隐喻加工的过程。具身的动力性使得隐喻的身体基础不断反馈于个体经历隐喻时的环境,最终形成具身化的隐喻理解过程。所以当个体再度体验隐喻时,情绪启动刺激隐喻的身体基础,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理解隐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史记·本纪>运用比喻有两个特色1、多类结构,2、辩说功能.  相似文献   
4.
隐喻最初被人们视为一种修辞手段,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对隐喻研究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试图论述隐喻研究在不同时期在国内外的影响,以期对隐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重要认知机制。隐喻通过事物间互动“比较”而产生,这种“比较”或以相似性为基础,或以创造相似来进行。探讨翻译思维的互动“比较”本质,意识到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语与译语之间进行的互动“比较”的隐喻性认知过程,无疑会有助于把握翻译实质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6.
隐喻外显功能的语用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表面错配而内隐契合的有益于更有效交际的语用手段和策略。隐喻的(外显)功能包括概念易及功能(认知功能)、语言促进功能(包括词汇/意念填充功能、经济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和表述增效(美学)功能)、情感功能、人际调适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对揭示隐喻外显功能—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趋同—的语用运作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论隐喻在广告英语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丽华 《云梦学刊》2005,26(1):130-131,137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辞格,而现代的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功能是多面的,在英语广告中被广泛运用,从而使得英语广告更具创新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人本观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隐喻观可以看作是隐喻发展的第四阶段。隐喻表达在抽象情感的理解与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疾病是情感的维度对品特威胁戏剧进行语言考察,可以看出剧中大量出现的疾病是情感的隐喻,盲、哑、疯、麻风病、风湿病、癫痫病等各种疾病映射了剧中人物内心的极度压抑,以及人物内心的不安、惊恐与危机感,折射出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情感隐喻具有经验基础,是为戏剧主题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更是人类认识自身与所处世界的重要的认知方式。英汉隐喻植根于各自鲜明的文化中,尽管存在很多相似处,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产生了特定的认知特点,导致英汉隐喻认知缺失。译者在弥补认知缺失的基础上,需完成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达到尽量保留隐喻特征,准确恰当地传达喻意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黄河 《学术探索》2004,(8):126-12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隐喻在日常语言、科技语言、诗歌语言、哲学语言中都俯拾即是。通常情况下,日常语言和科技语言中的隐喻,能指与所指是对应的,而诗歌语言和哲学语言中的隐喻,能指与所指是不对应的。对日常语言和科技语言中隐喻的解读,一般用理解式的解读方式,而诗歌语言和哲学语言中隐喻的解读,则需要感悟式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