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62篇
社会学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 .S .Eliot -aCelebratedAmerieanPo et,DramatistandcriticT .S .Eliot (1 888— 1 965 ) ,acelebratedAmeri canpoet,dramatistandcritic,receivedanexcellenteducationofclassicalliteraturewhenhewasyoung .HefinishedhisstudiesinHarvardundertheguidanceofthewell-knownscholarsIrvin…  相似文献   
2.
沙僧形象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僧是《西游记》中重要的取经人物之一。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的相关材料看 ,其原型当是出于密教中的深沙神 ,历经唐宋元明诸朝说部作者的结撰才定型。  相似文献   
3.
因有以禅入诗、入画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诗僧、画僧、诗画僧。文人墨客创作的“禅意诗”、“禅意画”与禅僧禅心外化的“禅诗”、“禅画”有本质上的区别。苏曼殊诗画带有明显的禅佛色彩,如其诗画里大量出现的禅佛名相以及带有“依我自悟”表征的“我”的形象第一人称代词,进一步强化了其现代禅僧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4.
汉末男性诗人以女性为情感载体来抒写自我生命痛苦的写作用意,应与他们的处境和心态密切相关。在混乱的政局中经历了期盼、失望、绝望的心路历程之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与女性心理同构的新特点。这恰恰彰显了汉末男性诗人摆脱心灵困境时的自我突围意识。  相似文献   
5.
南岳佛教诗歌创作从南朝时期开始,创作尚处于发韧期,到了唐代,终于迎来了异彩纷呈的时刻。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高峰,诗歌创作的高峰往往会带来诗歌品评和理论总结的高峰,唐代诗学有着风骨和情韵并重的审美取向,诗学发展可以分为“载道”一路和“取境”一路。此外,近体诗对声韵的营造也承接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对格律的探究。文章结合这些诗论,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到个别地将唐代南岳佛教诗词的艺术特点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唐诗人与道士交游的范型及其诗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乃龙 《唐都学刊》2000,16(3):56-62
送人入道、送道士归山和山中访道是唐代诗人与道士交游的三种主要方式。从入道者的身份看,可分为宫人、官人、处士、佛徒和平民五种。他们入道的原因各不相同,诗人对此的反应则以肯定为主。诗人与道士交游有学道问医、名士雅集和虚拟游仙等现实需要和心理代偿等原因。仙为“人在山上貌”的观念和道士在山中修炼这一事实使访道求仙成为诗人创作山水诗的因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唐代商妇诗的考察可见:唐代诗人笔下的商人大多是轻易别离、薄情寡义的形象,这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商人的鄙薄心态。这种鄙薄心态的产生与士商地位的差异、士商社会形象的反差及诗人与商妇失意心态的共鸣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This paper draws on a ten month British study completed in April 2001 investigating service responses to women of South Asian background who had attempted suicide or who self-harmed. The scope of the study is briefly outlined and an analysis of perspectives documented in the study is presented, drawing on research interviews with 18 staff from a variety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 disciplines and with seven survivors of attempted suicide/self-harm.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nalysis for improving practice are considered. Attitudes surrounding attempted suicide and self-harm are discussed. The issue of ‘race anxiety’ is also discussed. The factors seen by workers as contributing to South Asian women's attempted suicide are considered,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difficulties caused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s by common-sense accounts of cultural issues.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delivery of services to South Asian women are identified and analysed, showing how their current organisation can lead to circularity in referral systems and consequent non-intentional neglect of the needs of this client group. It is urged that proper consideration be given to the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supervision of staff in this complex area of work.  相似文献   
9.
韩立平 《学术探索》2010,(3):134-140
久为学界所忽略的韩元吉,被南宋人视为“一代冠冕”,诗歌多寓山河家国之感,苍郁俊劲、清腴朗润,成就与“中兴四大家”相伯仲。其诗学渊源得叶梦得指授,复影响陆游等中兴诗人,诗风蕲向“腴润”,对南宋诗坛“唐音”之复归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学心理学角度探析辛弃疾在不同饮酒环境的不同诗情和不同词风,体味辛弃疾身兼英雄和诗人双重身份的奇特情感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