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28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72篇
丛书文集   208篇
理论方法论   211篇
综合类   741篇
社会学   266篇
统计学   7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iane Stone 《Globalizations》2019,16(7):1128-1144
ABSTRACT

The ‘policy entrepreneur’ concept arises from the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of agenda setting in Policy Studies. Through conceptual stretching’, the concept is extended to global policy dynamics. Unlike ‘advocacy networks’ and ‘norm entrepreneurs’, the discussion addresses the strategies of ‘insider’ or ‘near-governmental’ non-state actors. The analysis advances the policy entrepreneur concept in three directions. First, the discussion develops the transnational dimensions of this activity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Second,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charismatic individuals, the discuss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nd reputations for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and access into international policy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maintain momentum behind policy solutions and pressures for change over the long term when individuals retire or depart for other positions. Third, the discussion outlines four distinct entrepreneur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that both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cultivate and deploy to enhance their power and persuasion in global policy processes and politics.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金融全球化与WTO的双重挑战 ,要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而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国外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相比 ,仅在资源能力方面占有优势 ,其他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差距。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缩小差距 ,迎头赶上 ,超过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3.
剖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入世后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对策及措施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加强风险控制 ,提高资产质量 ;二、支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广辟服务渠道 ,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三、积极发展国内外商业银行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 ;四、树立新的经营理念 ,加强员工的科学管理 ;五、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提高金融监管绩效。  相似文献   
4.
国债流通市场 ,又称二级市场 ,与国债一级市场互为依存。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债一级市场的增发空间。长期以来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的发展滞后于一级市场 ,市场分割的存在致使二级市场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考察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自北美独立战争结束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保护主义始终贯穿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之中.虽然自由贸易有时偶占上风,但这种所谓的自由贸易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美国打着"互惠、公平、非歧视"的幌子,欲抢占别国市场.为了实现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总是将贸易保护政策奉为圭臬,这一政策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初,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恢复建设时期,但经济发展却面临着严重的主体动力危机,其重要原因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缺乏对劳动群众的利益关怀。对危机的反思使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实现了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上的利益转向,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从而通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以利益的驱动和引导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措施,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主的渗透政策。由于喜玛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印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8.
城市商业银行在加入WTO后的五年过渡期中 ,应练好内功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新框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为此,作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与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三关系进行分析。作还从超产权论的角度指出,竞争性的外部市场条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蔡元培的教育方针思想作了回溯性的审视和评析 ,并给其以民初教育宗旨理论基础的准确复位 ,揭示了其与民初教育宗旨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为民国教育宗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