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t the st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religious differed from the religiously indifferent largely in being religious. Now they differ in a number of other social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at reduc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populations further than simple numbers would require. That some of the main carriers of religion are immigrants or adherents of recently imported faiths reinforces the sense that religion is what other people do.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ock of religious knowledge being depleted and religion‐taken‐too‐seriously being unpopular, the narrow demographic base of the religious makes conversion unlikely and thus makes the reversal of secularization unlikely.  相似文献   
2.
管仲乐 《北方论丛》2022,(2):168-176
房山石经唐刻《大般若经》刊镌过程中幽州社会各阶层皆有参与,构建了有别于实体宗教神圣空间的"社会空间"。此社会空间以宗教的神圣性为依托,在内部群体构成、活动辐射范围以及群众聚集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性特征。在此宗教社会空间中,各个信仰群体以家庭、地域、社邑等方式结合,通过各异的参佛理念,或表达个人祈愿,或隐含政治诉求,或流露血缘特征。将刊镌佛经这一佛教活动融入多元化的具有世俗特征的信仰理念,展露了宗教空间中神圣与世俗的矛盾与依存。  相似文献   
3.
明中叶以降,社会政治环境对于道教是不利的,道教的衰落趋势难以阻挡,天师道的发展趋势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道教的宗教活动变成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逐渐深入社会下层,向民间普及;明代道教俗神庞杂多样;道教经典的解读趋于通俗化。  相似文献   
4.
罗马法的世俗化是罗马法历史发展演进的结果。世俗化的本质是去宗教化,反映的是人对神的驱逐。罗马共和国前期发生的罗马法走出神龛、为平民所知悉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而是大众化过程。因为当时不具有"去宗教"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政治化程度较低和教派关系融洽是阿塞拜疆什叶派区别于黎巴嫩、伊拉克等国什叶派的显著特征。16世纪初伊朗萨法维王朝将什叶派定为国教,加速了阿塞拜疆人的什叶派化进程。19世纪初期以来沙俄和苏联的先后统治,给阿塞拜疆留下了深厚的世俗化遗产。1991年独立之后,阿塞拜疆的宗教政策以世俗化为核心,大致经历了温和规范、严格管控和局部调整三个时期。在此背景下,什叶派以宗教为旗帜的政治化主要包括两种表现形式,即巴库聚礼清真寺社团的温和政治参与和纳达兰村的激进政治抗争。什叶派大国伊朗虽然力图以多种方式影响阿塞拜疆什叶派,但效果比较有限。当前,虽然阿塞拜疆什叶派与政府存在一定矛盾,但远未达到对抗的程度,弱政治化和弱教派认同将是阿塞拜疆什叶派发展的长期现象。  相似文献   
6.
自公元372年中国佛教传入韩半岛,韩国佛教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始终与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生活紧密相联,成为韩国文化、甚至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又以人类福祉化、佛教生活化、佛国净土化的方针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古老的佛教不仅没有被现代社会所抛弃,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地位。  相似文献   
7.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主要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流浪妇女的形象。在这部作品里,笛福以一个作家特有的敏锐和良知,描绘了孤独的个人在荒凉的环境中为生存而作的斗争。它不仅启发读者去思考其中的道德价值,更引发了对宗教的反思。小说中充斥着物质主义、基督教现代性、言论自由和渎神表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本文将从社会形式和个人行为两方面对基督教世俗化的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虹 《社会科学》2007,(5):187-192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指的是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符号体系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它表现为传统审美实践的基础——神性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彻底解体,另一方面表现为当代审美实践无法无天的放肆与虚无。文章以个案考察的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实践的范围内,论述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9.
Dating the decline of Christianity in Britain has a vital bearing on its explanation. Recent work by social historians has challenged the sociological view that secularization is due to long‐term diffuse social processes by asserting that the churches remained stable and popular until the late 1950s and that the causes of decline lie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1960s. We challenge t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idence. We also note that much of the decline of the churches is explained not by adult defection but by a failure to keep children in the faith.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homogamy for the successful transmission of religious identity, the causes of decline in one generation may well lie i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We focus on the disruptive effects of the 1939–45 war on family formation and use survey data to argue for a staged model of decline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conventional gradual view of secularization.  相似文献   
10.
近代土耳其在凯末尔主义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以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神权制度,实行政教分离为宗旨的世俗化改革,完成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从而使土耳其从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转变为世俗的现代民族国家,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转向现代欧洲文明.土耳其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宗教政策方面的曲折的实践经历,也为我们当前新疆社会转型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