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苏两强一个台前,一个幕后都卷入了越南战争。美苏就越南同题展开了复杂的互动,特别在美国对北越实施战略轰炸阶段(1964-1968)。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逐步升级但不失控的间接军事对峙,另一方面表现为频繁的外交沟通和收效甚微的外交“合作”。美苏在越战中复杂的军事与外交互动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越南战争的形态与进程,给越南战争深深地打上了冷战的烙印。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的当代文学,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影响当代中国文学走向的中外现代思想资源,包括“五四”新文学、延安文艺、民国时期国统区文学、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模式以及东西方现代文学和思潮。理清它们的起落消长与当代文学观念的调整和艺术方法的革新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面对未来而且有可能重新激活“传统”,使20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架更为清晰、完整。  相似文献   
3.
1993年,霍尔果斯口岸恢复贸易通商,并且有了快速发展,1992-1996年,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发展进入了鼎盛期,但在1996年以后,其发展则进入了低谷期。  相似文献   
4.
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欧洲联合运动中 ,苏联持一种坚决反对的态度 ,并采取了一些可能的措施予以反击。导致苏联这一立场的根本原因在于 ,其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自身安全利益的追求。此外 ,苏联战后在东欧的扩张与干涉 ,反而从事实上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译介到中国,并且颇受关注。但解放后30多年一直销声匿迹,直至80年代才有复苏。在纪德与中国的这种文学关系中,他的游记《访苏归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造成了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新演变与分化。德意日空前团结, 侵略野心急剧膨胀,不断扩大称霸世界的战争;英美举起抗击侵略大旗,构筑成英美同盟;苏联严守“中 立”,置于战事之外。反法西斯阵营各自为战的局面,便利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相似文献   
7.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及其所受苏联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十七年”电影创作中,“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主流观念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历史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具体历史事实的真实,而应该是历史“本质的真实”或“革命的真实”。“十七年”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题材内涵的这种理解,深受苏联同类题材电影的影响。而且,“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学习、借鉴的主要是苏联“解冻”之前的同类型影片,而“解冻”之后出现的“新战争片”则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8.
The Kiev Institute of Jewish (from the early 1930s “Proletarian”) Culture (Institut Evreiskoi Proletarskoi Kul'tury, IEPK), based at the All-Ukrai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UAS), was one of two such organisations in the inter-war perio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ate of its archive, a rich source that included material from Leningrad and elsewhere, in the wake of two interventions; firstly, its sudden closure in 1936 by the Soviet authorities and, secondly, the Nazi occupation of Kiev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a consequence, the archive was scattered to the winds, ending up in two continents.  相似文献   
9.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istory of Russian Jewry has been one of contradictory trends: on the one hand, large-scale migration and resettlement (both abroad and in the major industrial and cultural centres of Russia/the USSR/the former Soviet Union [FSU]); and, on the other hand, attempts to (re-)establish a full Jewish life and adapt it to changing conditions. The refuseniks – a small but notable group of Soviet Jewish activists who were prevented by the Soviet authorities from leaving the country for Israel – melded both trends. Despite extensive literature on this subject, we are still lacking satisfactory answers to a few important questions, dealing with the factor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Zionist refusenik community, its organisational frameworks, an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legacy of the refuseniks for Jewish communities of the post-Soviet space and the “new Russian Jewish diaspora.” This article addresses refusenik associations in Moscow and in some other places as a “community in the making,” which between the early 1970s and mid 1980s, a period of Jewish national awakening in the USSR,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gradual transformation from an amorphous semi-structured entity to a more institutionalised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0.
尽管苏联对德国入侵早就有所准备,但在苏德战争初期依然遭受了沉重打击。关于这一事件至今仍有许多疑问。根据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中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这主要因为,战争爆发前夕,斯大林为避开战争,保护既得利益,在对德政策中执行了一条由强硬到妥协的错误路线;同时也被德国制造的种种假象所迷惑,错误估计了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和入侵时间,从而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