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从媒介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看,还是从我国传媒的竞争格局来看,民族文化都面临重大的挑战,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受众争夺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的民族文化除了关注本土受众之外,还要争取海外的华人受众、在中国的外国受众和跨越国界的受众。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受众的想象存在着文化低端化定势,当下都市娱乐类传媒大量采用了流行言语和时尚言说方式,形成一种夸张、油腻、生僻化、雷同的言说风格。这种言说风格通过持续而广泛的传播,正在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规范,其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则是公众心态的普遍浮躁和对语言规范的解构。若不注意控制这种言语文风,将对语言体系的健康发展产生过多的噪音。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examines global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 coverage of the death of David Bowie. Drawing upon the concept of reifica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notion of celebrity is discursively (re)produced and configured through a ‘public face’ that is defined, maintained and shaped via media reports and public responses that aim to know and reflect upon celebrity. The findings highlight how Bowie’s reification was supported by discourses that represented him as an observable, reified form. Here, Bowie’s ‘reality’, that is, his authentic/veridical self, was obscured behind a façade of medi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that debated and decided his ‘authenticity’ as a cultural icon. Such debates, however, were engagements with a reified image, enveloped in continual (re)interpretation. As a result, Bowie’s reification was grounded in a polysemous process that allowed numerous versions of ‘himself’ to be aesthetically reimagined, reinvented and repeated.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告受众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出新形势下广告受众心理的主要特点。具体受众心理分析是:一、感性心理:情趣情调;自我比拟;理想向往;流行时尚;交流互动;品牌偏好。二、理性——感性心理:实用价值观念变异;自我价值中的理性与感性;体现个性。  相似文献   
5.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中西方学者对其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理费斯克的主要思想并介绍中西方学者对其做出的一些主要评价,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理论。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正以其对规律和趋势的分析预测功能,对人们生活和影视内容生产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数据化思维是贯穿当下影视生产创作的重要思维形态,延承的正是传统数据化思维的基本认知过程。大数据驱动下的互动参与生产模式主要体现在,借助于受众行为数据分析,可以对导演、故事、表演、影像、剪辑和声音等影视元素进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或再生产。这些将推动影视内容生产在技术和观念上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7.
手机传播充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播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基本实现。手机媒体文化传播显现出普适性、放射性的传播机制,人际传播动能极强,手机媒体传播机制具有“碎片化”传播的随机性与多样化特点.手机的使用最大限度地缓解了现代人的.心理危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交流的欲望。从手机文化传播受众需求来看,使用与满足正是人们使用手机媒体、构筑手机文化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8.
基于网络传播大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情绪对应”不仅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强效果论,而且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出鲜明的甚至可预测的作用关系。分别从标题情绪促发的评论情绪的概率矩阵、评论情绪回溯的标题情绪概率矩阵进行分析。实证考察的详细结果显示:各种情绪的帖子和评论在绝对比重和相对比重上,都显现出相同情绪之间的对应和对称。情绪在网络“意见”和“议程”等内容传播层面需突出其系统性涉及的本体地位,加强从“信息的内容”向“信息的形式”的延展,强调情绪形式及其关系中的主体间性和传受间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0.
EFL写作中的读者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写作过程的交际本质,从语气情态、语篇视点、语义范畴以及语篇连贯四个方面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写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了写作者缺乏读者意识。培养读者意识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如何培养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