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ince 2011, various public health organizations have observed the growth of the sexual practice ‘chemsex’ in the UK, primarily in London. The term chemsex refers to group sexual encounters between gay and bisexual men in which the recreational drugs GHB/GBL, mephedrone and crystallized methamphetamine are consumed. This article uses a conjunctural perspective to make sense of the rise of chemsex within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which it has emerged. Drawing on a document analysis as well as interviews with 15 gay and bisexual me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rise of chemsex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embodied response to material conditions shaped by neoliberalism: specifically as a desire for an intimate mode of collectivity during a historical moment when collectivity itself is being superseded by competitive individualism as the privileged mode of being in the world (Gilbert, J. [2013]. Common ground: democracy and collectivity in an Age of individualism. London: Pluto Press). In doing so,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ifferent account to pathologizing media and medical representations of chemsex that appeared in 2015, whilst also contributing to a growing literature that attempts to map the balance of forces of the present conjuncture.  相似文献   
2.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3.
集体主义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影响,使其形成集体主义伦理道德和价值原则的实践活动的总和。这里的集体是指工人阶级占主导地位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不断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劳动者联合体。集体主义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公私观,体现了对人与人、人与集体关系的规范要求。集体主义价值原则主要是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与不可分性。集体主义教育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又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析了人生存的空间向度“天人”、“天地”、“物我”、“人我”、“群己”、“身心”、“性情”等关系 ,探讨了人生存的时间向度“悠久”的问题以及人生存之时空向度的交叉 ,指出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存论的深度智慧体现于终极性的天与人的贯通 ,人与自然生态及万物的共生 ,人与社群之和谐及其与个体性之彰显 ,人之性情的陶冶升华与生活品位、境界之提升 ,人的世代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悠久无疆等方面。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对克服当代人的生存危机可提供启发 ,应对此作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5.
二曹六子主从关系构成了建安时期侍从文学的主体,与先秦两汉时代屈原、司马相如、鸿都门学文人等侍从文学不同,建安六子具有政治性削弱,娱乐性加强以及集体性的出现的特点,并直接影响了五言诗的出现,在中国早期侍从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与建安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所谓结构,是指在总体中的元素以及元素之间关系既有特定差异性又有相同性的相对不变的关系.结构概念具有双重比较性和相对不变性的根本特征,也具有多层可能性和变化可能性的非根本特征.特定结构的认识取决于结构的视角.结构视角的发现既有赖于具体个人自身条件,也有赖于社会条件.由于结构概念以总体和元素为前提,使其在整体性上陷入自相矛盾.由于以静态的双重比较为前提,结构概念又在变化性上陷入自相矛盾.结构分析以古典归纳逻辑为基础,只有与矛盾分析、系统分析和过程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避免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工具性专业发展"和"主体性专业发展"两种相继的心理阶段。促进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通过采取"校本培训"和"名师工程"等他律措施,实现工具性专业发展;通过引发"意识自觉"和"群体互动"等自律反应,追求主体性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集体土地所有权产生的背景基础与社会功能定位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深层原因;现行法律规定的内在冲突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法律根源;现行财税体制及征地制度与供地制度之间的巨大利益空间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现实根源;社会性质和传统经济体制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体制根源;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直接原因;私权意识淡薄是影响土地征收范围的深层思想根源。集体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泛化的化解路径包括: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逐步缩小土地的征收范围;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有效限制国家征地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传播学在社会学中的渊源,并以韦伯、齐美尔、 米德、布劳等为例,发掘他们有关传播的本质──“互动”的理论,及其对传播学理论的影 响。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讲,传播学仍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以确立自身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This contribution aims at outlining two different trajectories that can be traced throughout Spivak’s works, both of which take the concept of subalternity as their point of departure: the first analyses subalternity as a path to singularity and problematizes its consequences and impasses, while the second focuses on subaltern politics as a process of generalizability to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self-synecdoche, namely through a metonymic process of de-singularization that only allows the subaltern to understand itself as a part of a collective whole (i.e. citizenship). The essay attempts to show the mutual complementarity of these two (seemingly) opposite moves in the direction of a possible strategy of desubaltern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