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2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123篇
民族学   36篇
人口学   46篇
丛书文集   371篇
理论方法论   189篇
综合类   2187篇
社会学   352篇
统计学   6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 call for a globally informed sociology of comparative placemaking that integrate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rocesses and includes the ephemeral, institutional, and personal. By placemaking, I am referring to the explicit or tacit cooperation among people to create, maintain, and give meaning to places in space through bodily occupation given differential resources and constraints. I review select place, space, and community-based literature about urban, Black, migrant, LGBTQ, and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s to think about how we can build upon and integrate multiple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nsights to form an explicit placemaking research agenda. A US focus on neighborhoods contrasts with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global urban networks, social polar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global urban studies (Ren, 2018). I argue for a placemaking research agenda that bridges insight from US Urban Sociology with Global Urban Studies to consider how various structures and actors constrain and facilitate place projects. With a globally reaching and comparatively informed sociology of placemaking, we can illuminate our multi-structured story of place and agency in context. We can answer questions about how and why we co-create and are simultaneously disciplined by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相似文献   
2.
3.
非专业大学英语开设背诵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个方面分析阐述了背诵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结合有关教学实践,提出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增开背诵课的设想,并对如何开好背诵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华北村落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中国社会组织原则时 ,将华南的宗族研究范式与华北的满铁研究传统结合起来 ,可以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学术实践路线 ,这就是追踪调查再研究模式。它所具有的学术魅力在于 :(1)方法论上 ,确立了一种将不同研究传统结合起来的研究取向 ,即追踪调查再研究模式 ;(2 )与国际汉学人类学界接轨 ;(3)考察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委 ,洞悉社会转型期的实质 ,对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华北村落社会提供一场人类学个案解说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 ,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列宁在此问题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并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这就是间接过渡的方法。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论 ,在中国得到了发展 ,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此都作了不懈的努力 ,并由邓小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比较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心理学形成以来 ,西方主要流派的研究方法论在心理科学的发展中有其贡献和局限。通过客观、发展的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化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 ,发现建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是极其必要的 ,而且更具有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论创新思维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是人类的本质特征 ,在人类创新的实践中 ,创新思维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是多种思维要素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 ,它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心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比较分析中国、日本、德国、美国、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审级制度可以看出我国审级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实际上 ,实行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更具合理性。为此 ,我国原有的两审终审制必须加以改革 ,那就是实行以两审终审为原则、以三审终审为例外的民事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汉族民歌的衍变历经了数百年的岁月沧桑,它与民族迁徙、人口变迁以及文化传统等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通过对黑龙江民歌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民歌进行比较,表明黑龙江民歌与河北民歌之间存在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文章试图在对较有代表性的几首黑龙江与河北民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黑龙江民歌衍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这篇论文旨在解决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问题。在分析学生词汇习得的基础上和对教学法的回顾和讨论的基础上,论文得出了一些可考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