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43篇
人口学   142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51篇
综合类   827篇
社会学   273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I call for a globally informed sociology of comparative placemaking that integrate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rocesses and includes the ephemeral, institutional, and personal. By placemaking, I am referring to the explicit or tacit cooperation among people to create, maintain, and give meaning to places in space through bodily occupation given differential resources and constraints. I review select place, space, and community-based literature about urban, Black, migrant, LGBTQ, and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s to think about how we can build upon and integrate multiple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nsights to form an explicit placemaking research agenda. A US focus on neighborhoods contrasts with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global urban networks, social polar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global urban studies (Ren, 2018). I argue for a placemaking research agenda that bridges insight from US Urban Sociology with Global Urban Studies to consider how various structures and actors constrain and facilitate place projects. With a globally reaching and comparatively informed sociology of placemaking, we can illuminate our multi-structured story of place and agency in context. We can answer questions about how and why we co-create and are simultaneously disciplined by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相似文献   
2.
The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s on migrant remittances has ignored the influence of a household’s embeddedness in social networks in the origin community. This paper, using multilevel statistical modeling and social survey data from Nang Rong district in Thailand, examines how remittances between migrants and origin households are associated with social networks. Social network measures come from data on sibling and rice harvest network ties. Rice harvest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rural economy, and households participating in the network are privy to vital sources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that spread through the network. Results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migrants remit less to households that are isolates in the rice-harvesting network, which is theoriz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ccess to information about employment options.  相似文献   
3.
社会稳定和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紧密相连.建筑业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社会边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他们的生存状态及其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通过抽样方法和问卷调查,从经济状况、社会分配、社会心理和社会控制等四个方面透视哈尔滨市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况,目前还不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但从长期来看,若不注重研究并改善其境遇,则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鉴于此,必须综合利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工会组织、技能培训、改善食宿和安全条件以及多样化的休闲途径,来保证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合法权益,以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人口迁移动向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空间结构、个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陕西省人口迁移的状况及特点,研究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迁移人口实际上已经构成了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合理有序迁移流动,有利于陕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在市场环境中得到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并就此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具有其特殊性,相关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通过随机和分层抽样法,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选取100名学龄前流动儿童及21名学龄前非流动儿童作为被试,进而运用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对被试进行逐一测评。研究结果表明:非流动组和流动组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总分(M非流动组=40.95±6.88,M流动组=31.17±8.96),即非流动组入学准备水平总分高于流动组儿童。在入学准备的5个方面测试上,流动组在动作技能维度总分略高于非流动组,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学习方式、认知与一般认知、情绪与社会性、言语能力等4个维度,流动组均低于非流动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或边缘显著。针对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扶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坚持普及学前教育,持续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进程,完善学前教育入学准备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与收益:研究评述与理论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存在成本,收益也不容忽视。在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后,才能更加合理地分摊市民化的成本,推进高质高效的市民化。首先,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收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分摊机制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其次,首次总结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收益关系中的两大矛盾:农民工个人福利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不一致的矛盾、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收益同期不匹配的矛盾,并构建了一个以矛盾为导向的分摊成本与收益的理论框架。最后,分析了以往文献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ROS平台的机械臂精确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东部农民工城市创业数据的分析,考察农民工城市创业历程(包括初次创业和调查时点的此次创业)是否受其人力资本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于农民工进入初次创业与进入此次创业转折点均有显著影响。由此,应尽快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包括加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等),帮助农民工开启城市创业,并促使创业者尽快实现由生存型创业向发展型创业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维虚拟环境的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轨迹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主要包括就业意愿、生活意愿、定居意愿、户籍意愿和身份意愿。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包括农民工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在职培训、技能水平在内的人力资本,通过就业效应、融合效应、保障效应和学习效应,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重要影响;包括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广度、网络深度、网络资源三方面内容的社会资本,通过信息效应、信贷效应、心理支持效应等多种机制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重要影响。需要通过提高技能水平、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健康水平、提高受教育程度、优化年龄结构等措施,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增加社会关系网络资源、深化网络深度、扩大网络广度等措施,提高农民工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一个农民工追求跨期效用最大化的OLG模型,理论分析了均衡条件下农民工收入及风险偏好因素对其养老保险参与决策的影响;基于全国31个省市的调查数据,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个人与家庭特征、收入与土地、务工状况与预期等因素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务工与务农收入对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恩格尔系数和非收入性因素却大多显著地影响了农民工的参保决策。为此,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生活宽裕程度和支付能力,使之更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养老保险;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民工对未来生活确定性的预期和安全感,使之参与养老保险的水平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剧增,其内部的收入差距现象也逐渐出现。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Oaxaca-Blinder分解和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探究了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发现相对于性别、年龄等其他变量而言,教育对流动人口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大,表现为教育的价格效应与结构效应都扩大了收入差距,且前者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体现在第90分位点,暗含着城乡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主要由教育的高回报率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按照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地区进行划分后的结果各异,但是教育价格效应依然较大。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发生扭曲的结果只是使得城镇常住人口获得更多了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了更多教育。城镇常住人口具有更强的社会网络和城乡教育资源是发生扭曲的并列原因。基于此结果,政府应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大扶持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农村流动人口也应通过职业培训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