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前向网络描述地震属性和储层参数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时,经典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值等诸多不足。研究了融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混合学习法前向网络多属性储层参数预测技术。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群体随机搜索演化计算技术,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强的全局搜寻能力;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本质上是梯度下降算法,注重局部搜索。混合学习法为两种学习算法交替执行,首先以粒子群优化算法训练网络,当误差能量在规定的迭代次数内不再发生变化时,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实现局部寻优。理论函数逼近测试和实际储层参数预测实验说明了混合学习法具有学习时间短、求解效率高、可靠性强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针对低孔低渗储层产能预测模型受敏感因素影响大,主次因素在低产情况下区别不明显,产能预测评价相对较困难等实际问题,以准噶尔盆地夏子街地区夏77井、夏79井为例,开展低孔低渗储层产能预测的前期试验研究,对多个产能预测模型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Darcy模型、Jones(1976)模型、Vogel/Harrison(1968)模型、裂缝模型中进行优选和调试。通过分析产能预测模型结果与测试结果在产量上的相关性,表明基于测井资料的预测结果与试油测试结果相当吻合,从而确认产能预测模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在岩石薄片、粘土X 衍射、镜质体反射率研究基础上,划分流沙港组砂岩于早成岩B 至中成岩B 阶段,通过成岩参数定量分析,区分8 种成岩相,厘定了压实是主要成岩作用。研究区中深层存在差异孔隙演化,岩石类型与成岩差异对孔隙演化起控制作用。根据地层测试、岩类孔渗关系综合确定常规有效储层渗透率下限为5 mD。采用经验公式法作为基本孔隙演化模型,孔隙预测误差为0.2%2.8%。建立以孔隙度、渗透率、岩石类型、压力、产能多因素约束的精细度储层分类。中等—好储层类型与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中等压实成岩相有关。同深度背景条件下,湖底扇浊流储层性质比三角洲滩坝差。  相似文献   
4.
随着青西油田复杂裂缝型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深入,对双孔介质储层裂缝孔隙的评价不应局限于定性评价,更需要定量评价。针对下白垩统裂缝型储层,阐述了利用岩芯裂缝观测和描述资料对成像测井资料进行标定,结合PoroSpect、FVI、PoroDist等软件计算裂缝孔隙度,以及利用双侧向经验公式计算裂缝孔隙度,从而实现双孔介质储层的定量评价。经青西油田岩芯地面核磁实验验证,与上述测井计算的裂缝孔隙度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应用于青西油田裂缝型储层,实现了油田双孔介质储集层的定量评价,提高了油田地质储量计算的准确性,为油田开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开发双重变形介质油气藏过程中,储层岩石应力敏感性会明显影响油气藏的开发效果。在考虑储层双重介质和变形特性的基础上,引入渗透率应力敏感系数,建立了双重变形介质气藏不稳定渗流模型(包括:无限大边界气藏、圆形封闭边界气藏、圆形定压边界气藏),通过Laplace 变换,得到了模型的 Laplace 空间解析解,利用 Stehfest 数值反演得到实空间的解。根据实空间中无因次产量与无因次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分析了储容比、窜流系数、无因次应力敏感系数、表皮系数对气井流量动态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科学合理开发双重变形介质气藏、保证气井和气藏正常生产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为主要研究目的,应用致密堆积理论拌制混凝土试件并与基准混凝土为对比参照,采用压汞法测试不同水胶比和水泥浆富余系数的致密堆积混凝土的孔结构,依据ASTM C1202—97标准测试致密堆积混凝土的电通量,同时对基准混凝土的孔结构和电通量进行测试并比较,研究孔结构对电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通量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致密堆积结构、致密堆积混凝土的最可几孔径、通孔孔隙率及孔径分形维数对氯离子扩散有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油层条件下孔隙度、渗透率与其净覆盖压力之间的变化规律,更好地指导油田的开发与调整。利用新引进的80年代末期发展的研究高压孔、渗的新仪器CMS-300岩心自动分析仪,对中原油田的天然岩心测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油层孔隙度、渗透率与净覆压的关系以一元二次方程最为密切;孔隙度与净覆压间按指数规律拟合时,代表的物理意义更为明确,既能满足精度的要求,又能自动得出岩石的压缩系数。并提出了岩石的压缩系数与岩石的平均水力半径间呈幂律关系;净覆压下油层的渗透率与地面渗透率之比,仅与净覆压的大小有关,与地面渗透率的大小无关等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和区域应力场研究结果,探讨埕岛地区古生界构造和地层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三叠纪末期-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左旋→右旋"往返式"走滑运动控制下,埕岛地区古生界经历了"挤压倾伏褶皱、拉张反转成山、差异走滑定型"3个阶段。三叠纪末期,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埕岛地区NE-SW向挤压、北西向倾伏褶皱,形成西、中、东3个逆掩断块体,差异隆升作用造成古生界剥蚀程度不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埕岛地区经历NWW-SEE向→NW-SE向拉伸,逆冲断层发生不均衡反转形成西、中、东三排山和"南敛北散"形态。晚白垩世-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右旋走滑运动下,埕岛3排山自西向东基底走滑剪切位移不断增大,中排山和东排山在基底剪切下发育的东西向断层和北东向走滑断层相互切割,构造样式和岩性分布更复杂。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motif of porosity and its opposite, impenetrability, in relation to the home or places where we feel at home. It discusses ambiguities in how the physical boundaries of the home—but also of the perceived human subject—are portrayed in the technology-pervaded world of the dystopian science fiction narrative Total Recall. Tracing the story from the 1966 novel by Philip K. Dick, through the 1990 film to the recent remake (2012), allows for a consideration of the chang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home and its other are culturally conceived and what happens when the integrity of these boundaries are put into question.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we argue that all three narratives use the built structures of walls and the imagery of the container as a way of portraying the basic conflict of an outer world that tries to take possession of the protagonist’s inner life. Tracing narrative shifts, we suggest, can become a vehicle for understanding the ongoing negotiation of boundaries of the “self,” the human body, the home and even the city, and the implications these cultural negotiations have across the period from 1966 to 2012.  相似文献   
10.
用 3种常见的有机肥 (半干牛粪、半腐熟堆肥、生活垃圾 )及细砂土进行了改变板结的石灰性紫色土的容重和孔隙度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3种有机肥和细砂土都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 ,增加土壤孔隙度 ,使土壤疏松。堆肥处理效果最佳 ,细砂土处理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