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内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宜居性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分别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相对而言,城市宜居性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城市韧性;两系统耦合协调指数较高,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区域内部上海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城市板块呈现出环绕式聚集分布。据此,提出通过加强韧性建设来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因地制宜以特色发展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城市转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进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综合发展能力,实现以点带面辐射整个城市群。  相似文献   
2.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群是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生态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应形成"四层一核心",即居住环境(第一层)、社区环境(第二层)、城市环境(第三层)和城市群环境(第四层)四层及其核心"人"的空间层次结构。低碳生态城市群与宜居性二者的关系,具有共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及建设主体的一致性,而且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目标之一。低碳生态城市群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具有空间结构的多维性、涵盖内容的多样性、提升的约束性、目标的确定性、优化路径的清晰性及建设的动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是位于中国寒冷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美国中西部“冰雪带”地区也是气候寒冷的老工业地区。论文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寒地老工业城市与美国“冰雪带”寒地老工业城市进行研究,分析两个地区老工业城市发展的背景以及在宜居性建设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包括经济实力下降影响建设资金投入,气候条件不利影响城市环境宜居性的提升以及工业污染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国际视角下的寒地老工业城市宜居性建设的启示与对策,包括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经济活力,发挥城市项目建设的触媒作用带动城市更新,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的宜居性,促进多方合作推动城市环境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阐述了房地产项目环评中进行生态宜居性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探讨了生态宜居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个基本因素的分析,筛选出了相关的评价因子和指标,提出了生态宜居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简要介绍了灰色聚类评价法的具体评价步骤。  相似文献   
5.
宜居城市是目前城市建设与规划研究领域的一个流行理念,建设宜居城市也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石家庄市宜居情况的数据,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石家庄市的宜居现状进行了科学的评价。调查的结果表明石家庄市的宜居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期望在石家庄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6.
陈万钦  陈静姝 《城市》2015,(4):35-41
城市宜居需要多种条件,除环境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从生态良好、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的要求出发,应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慎重布局城市外部功能,主动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安排城市产业布局,精心设计全包围式、半包围式新型街区.从体现城市文化、满足精神需求出发,面向未来设计亲近自然、防震抗灾、具有民族审美和心灵寄托的新型建筑,在城市规划、成长和管理中创造宜居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新近发布的一项关于城市宜居性的调查显示:100分制下,2010年中国城市总体宜居性得分为68.8分;在反映城市宜居水平的8项指标中,“信息化水平”得分最高(78分),“城市安全感”得分最低(63.2分);24.5%的受访者表示其“曾经有过离开居住地而去其他地方生活”的想法(一线城市19.1%,二线城市24.7%,小城镇26.9%).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7年通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莆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提出宜居莆田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并通过制定宜居莆田建设框架提出了宜居莆田的规划建设途径,包括与总体规划衔接,开展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推进规划试点项目、制定工作推...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人们奔向北上广、留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在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RosenRoback模型的基础上,从城市宜居性、住房价格与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给予解释。利用中国35个大城市特大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的名义工资补偿了高的住房价格,高的城市宜居性补偿了低的城市房价调整工资,城市宜居性与住房价格正相关,与房价调整工资负相关,存在一种补偿机制。城市宜居性已经成为中国居民选择城市居住的重要因素,高房价挡不住高宜居性的吸引。研究结论不支持控制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的政策,城市宜居性、住房价格和工资水平是内生于城市增长的,人的城市化是市场机制决定的城市化过程,人为控制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可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生活本体性规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以改善人的生活状态为目的。而人的文化性本质决定一切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活动都离不开文化要素的支撑。那么对于"宜居城市"这一当前在我国备受关注的城市发展新目标而言,城市空间内的文化资本必然是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在剖析了生活本体这一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建立了宜居城市与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模型,并在区分大文化与小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了文化资本何以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依托要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