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3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凭借其专业优势、资本优势和话语优势赋予了商品某种符号象征价值,使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消费成了一种建构自我的生存方式.运用符号系统中的能指和所指工具来分析广告符号系统可知第一,商品的意义是由广告中的能指指涉系统产生的,并与所指密不可分;第二,广告的这种强大功能来源于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它为广告创造了无限宽阔的舞台;第三,广告中的能指和所指通道是固定和封闭的,意义从生产到传输再到消费者解码都应该是事先确定和可控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探讨"海选"这一新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英文翻译。在翻译与"海选"有关的句子时,首先要注意该词使用的是起源意义还是引申意义。如是起源意义,可作解释性翻译。如是引申意义,则要区分该词的使用领域,仔细分析其实际所指意义,再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3.
李 《兰州学刊》2014,(12):26-30
语境原则是弗雷格早期提出的一条著名原则,它断言要在句子的语境下而不能孤立地去探求语词的意义。后期弗雷格是否还坚持这条原则,是一个分析哲学中聚讼纷纭的问题。文章主要考察的是在其著名的《论涵义与所指》中是否存在语境原则。通常看法认为,该文对涵义与所指的区分,组合性原则的提出都是其放弃语境原则的理由。但文章通过文本分析,特别是指出弗雷格对句子所指作用的强调,是语境原则仍存在于《论涵义与所指》中的依据。但为了相容于弗雷格日益增长的对组合性原则的兴趣,和日趋复杂的语言现象的分析,该原则只能以较《算术基础》中更弱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4.
由于第三人称不是言语交际的直接参与者,其指称形式的所指定位存在诸多复杂的情况。基于Langacker的情境植入理论,分析探讨英汉日常语言中第三人称指称形式所指定位的认知规律。研究发现,英汉日常语言中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所指会在形态、语义及范畴层次等方面发生变化,其具体定位需通过话语参与者共建话语框架并进行认知加工才能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5.
真理论的传统分类难以一致地处理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在弗雷格的意义理论视角下,主要代表人物的真理论思想可获得更为合理的归类与解释,同时我们也能获得对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的更深洞察,得到逻辑一元论的结论。弗雷格的逻辑理论在所指维度揭示真谓词,是一种关于先验真的理论。通常的真理论只是在语力与涵义维度上解释真谓词。真是在动态权衡后被背景模型下的理论接纳。从这种真概念,熟知的符合论、融贯论与效用论可得到兼容而充分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英语学习的困难之处,在于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化.依据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构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是不同的.能指的不同是明显的,而所指的不同则往往不为人们所理解,所指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正是外语学习中的难点.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会用英语能指与所指所构成的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中有许多性及性变态的描写,这种描写,当时许多卫道者侮以"诲盗诲淫",后来多有论者从社会历史批评,作家批评等多角度进行了批评,说法不一.用拉康的主体间性中的说话主体理论,解读郁达夫小说<沉沦>中的性及性变态描写,指出这种性的欲望只是一个"能指",而其"所指"潜藏在无意识在场的说话主体的言说的欲望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语言论》中的“意义”作为分析对象,以原著中的具体阐述为例证,指出了《语言论》的轻视意义不是作者的一种理论认识,而是一种从研究方法论上回避意义的选择。文章还对原著中术语“意义”一词的多种不同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语言论》对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混淆及其表现进行了例举说明。最后,本文从哲学根源和具体表现上探讨了《语言论》中混淆词义及其客观所指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张慧 《伴侣(A版)》2008,(1):38-38
正一个女孩被几个人侮辱了!于是,她绝望了,她想给自己一个了断,可她舍不得她爱的人。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很浓的地方文化色彩,因而也常常成为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拟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的角度讨论隐喻生成机制及其汉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