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观学重在胜义实相学说,如何安立世俗,成为中观学的一大问题,后世中观师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清辨以为胜义中虽无自相可得,但世俗中可以有自相,借此世俗自相成立性空二比量,因之悟入性空;月称认为世俗中亦不许自相,原因在于世人无明力熏染的原故,随遇何法,无不取执。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王阳明在建立心学思想时,吸收和利用了佛禅。不仅如此,其诗歌创作也体现出这个特点,纵览阳明的诗歌,不难发现其融汇诗、禅的努力。从禅宗美学境界上看,触目菩提的现量境、饥参困眠的日常境在阳明的诗歌中比比皆是。相较而言,阳明诗句出现量境最多,这与阳明对山林生活的热爱有关。其次,具有日常境的诗句也较多,这是阳明随处皆真、随缘任运的禅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论王夫之诗学中的审美主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主客论是王夫之哲学认识论在审美领域的贯注 ,具有极强的理论生长性。它以“情”“景”之双向互通关系为根基 ,又以“景中情”“情中景”“大景中小景”之范畴为枝干 ,向下深掘而紧抓“现量” ,向上伸展而直入“神理” ,从而建构起一个较完整的诗学体系 ,对审美活动本体内蕴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向天华 《社科纵横》2011,(9):97-100
现量是不以联想比较记忆等思维活动为基础的,是眼、耳、鼻、舌、身等的感官活动,是纯粹感觉知识,是感官与物象世界相接触的瞬间形成的一种直觉感悟。王夫之化用印度因明学的现量说来谈感兴,使感兴具有佛学色彩,也使感兴更有虚心滤志的意味体现在现量说和情景观中,很注重身之所及目之所及耳之所及的主体空间上的在场性和时间流中的当下性,主体要与过去作切割,以遐心和逸情去观照审视物象,显现形象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陶陶 《江汉论坛》2001,(2):77-79
在诗歌审美过程中,将佛学禅宗"现量"融入其中,形成了传统诗论和创作中强调直觉经验,寓目兴发,把握审美对象的特点.诗家常常将"天籁"化一"置于诗意最高审美境界,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直觉体验和瞬间顿悟,超越名理,获得诗思,且具有特写感兴的真本状态,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三量、三境、三性及见分三性主要论述认识的真理性、价值判断及心理生成的因果联系。现量实证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比量、圣言量虽然重要,但未必究竟;价值判断有多种形式,认识主体、相状及其作用各有不同性质,应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因明比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因明比量的基础、形成、形式、为自比量(推理)与为他比量(论证)之间的关系的论述,认为因明对有关比量的理解是相当深刻和独具特色的。但是,因明比量论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应当分清其中的成就与不足,给因明一个正确的评价,以推动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现量说美学的阐释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把现量这个相宗术语转化为一个美学概念,并以之构成了他丰富的美学思想的重要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有解放意义和革命性的阐释原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具有较大突破,并与西方现代阐释学美学的部分观点相印合。  相似文献   
9.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六个概念之间,即“识”与“意识”“二空”与“悬置”“二分”与“显现”“自证分”与“意向性结构”“现量”与“本质直观”“真如”与 “事物本身”等,其意涵有 一定交接,但似是而非。第一,“识”具有判断、明辨的认识功能,还可以转成 “八识”,前五识是感 觉功能,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自我意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的总摄,具有永恒性。阿赖耶 识此义近似于西方哲学的logos和中国哲学的“道”“无”,无法翻译。可见 “识”与现象学的 “意识” 差异之巨大。第二,唯识学主张 “万法唯识” “我、法二空”。“二空”说是形上学。现象学 “悬置” 说是方法论,即假设万物皆 “空”。可见 “悬置”和 “二空”具有方法论与形上学的本质不同。第三, 唯识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 “识”“变”而来,呈现为 “见分”和 “相分”。这不仅是一种意识活动,还包括情感、心理等因素,因此不仅是认识意义上的,还有本体论、存在论的意义。现象学的“显现”说,意在描述对象事物在意识的呈现过程中具有意义意向性特点。可见“二分”与“显现”之差异。第四,唯识学的自证分就是八识自体。自证分是体,“二分”是用,体用一如。这与魏晋玄学体用一如 思想基本相同,于意义生成没有直接关系。现象学所谓 “意向性结构”是意识的本质特征,表明意识活动都是指向性的。因此,唯识学自证分与现象学意向性结构两个概念基本不能对应。第五,唯识学“现量”是指认知活动中认知主体亲身在场、当下感知,与六识、三性、百法交接,绝不是纯粹意识,不具有普遍性。而从佛教角度说,“现量”在所得智下所观照的也不是物理现实世界。现象学 “本质直 观”是指认知主体经过 “悬置”之后的纯粹意识,对于对象事物所进行的观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 绝对排除对象的物理性存在,只关注事物普遍性的 “本质”,绝非个性化的认知结果。可见“现量”与“本质直观”之间很难找到相同点。第六,唯识学最高目标是证得“真如”,方法是修行。现象学根本目标是解决认识中 “意义”确定性问题,回到“事物本身”,属于哲学认识论。以上六个概念展示的根本理论差异,凸显出唯识学与现象学之间不可逾越的理论鸿沟,还揭示出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公元7世 纪佛教认知体系描述,与在现代科学背景下的20世纪认知体系描述的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0.
立足王船山诗学境遇,认为现量是一种即景会心式的强调主体审美感受的瞬时性和生成经验的真实性、新鲜性的审美体验,是人们借助艺术形式祛除遮蔽在人心的障碍而体达人之生命本然的一种方式,体现的是中国古典艺术非理性而诗性的艺术追求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