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78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科技》2012,(12):44
为"后继有人"欲更改户籍年过花甲的苏荣膝下没有子嗣,独生女儿苏蓓为他添了两个小外孙女。苏蓓与丈夫依照男女平等原则,约定长女随父姓王,去年10月出生的次女随母姓苏,并取名为苏灵灵,这也是为了苏家可以"后继有人"。外公觉得苏灵灵理应归类于母姓的祖线,以便继承祖宗留下的东西,将来负责管理老家的祖坟。  相似文献   
2.
通过数量统计与分析,可以从籍贯、寓寺、宗派、存诗等方面描述宋代湖南诗僧的基本态势。就地域分布而言,宋代湖南诗僧中寓湘诗僧远多于湘籍诗僧,且大多集中寓寺于潭州的长沙与衡山,籍贯与寓寺分布都极不平衡;在宗派方面,几乎所有可考诗僧皆为禅僧,且绝大多数属于临济宗;在诗歌类型方面,所存诗歌以佛门偈颂为主,真正的“文人诗”很有限,推衍至全宋,表明宋代诗僧虽有“士大夫化”倾向,但总体来说仍不离僧徒本位。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一生行文写作,其籍贯题署却比较特别.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认同"庐陵身份",而是选择了"渤海".欧阳修在景祐三年第一次题署"庐陵欧阳修",并在以后的日子,特别是庆历、嘉祐年间,不断强化着这种"庐陵身份"意识.从深层来看,这显示出了宋代士大夫强烈的自立意识和担当意识.欧阳修的"庐陵身份"不断被后世强化,同时也影响着后来吉州籍士子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4.
汉末名臣张奂本敦煌渊泉人,后因平定羌乱有功,朝廷恩准徙居弘农华阴,这是造成史籍关于张奂父子籍贯表述不一的根本原因.作为河陇士人的杰出代表,遭遇党锢之祸的张奂仍然固守着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但仕途的险恶以及汉末士人个体意识的日渐觉醒,使张芝、张昶等人毅然放弃了经学儒业,走进了书法艺术的神圣殿堂.张芝草书不仅引发了汉末士人学习草书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书法的艺术化进程,而且为士人寄托性情、张扬个性、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了新的通道,书法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因此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5.
唐代刑部尚书的籍贯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超过八成来自河南、关内、河北、河东四道,其它地域分布极少,而各道所属州县之间分布也颇悬殊;四道所出人数比例在前、中、后三期呈现非常明显的连续递减态势,刑部尚书的地域分布呈现出由相对集中向相对分散变化的趋势;唐代后期,出自江南、淮南等道的刑部尚书明显增多,而他们都是由北方南迁后落籍当地的.刑部尚书的上述地域分布特点归因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6.
陈勇 《文史哲》2007,(4):63-71
汉唐之间,汝南汝阳袁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籍贯更迭:一次是由陈国扶乐变为汝南汝阳,另一次是由汝南汝阳变为陈郡阳夏。东汉一朝,汝南汝阳袁氏四代在政治上持续发展,并超越陈国扶乐袁氏,成为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汉末袁曹相争,袁绍、袁术兄弟落败,汝南汝阳袁氏迅速沉沦。与此同时,陈郡阳夏袁氏则与新皇权建立起特殊的关系。魏晋南朝频繁易代,他们的政治地位得以蝉联,并最终压倒汝南汝阳袁氏,成为袁氏的正宗所在。南朝后期与王、谢、萧三家并列侨姓之首的袁氏,正是陈郡阳夏的一支。此例说明:中古士族身份的变化,也会反映在谱牒之中,甚至造成他们籍贯的移动。  相似文献   
7.
<正>"‘感动温州’让我们在温暖与悲伤中再一次翻阅感动,震撼于正义、勇气、平凡而伟大的爱的力量。""2009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很多观众表达了内心的感想。3月5日晚,备受瞩目的"洋河蓝色经典?2009感动温州十大人物"在温州市广电中心揭晓,这  相似文献   
8.
蔡伦籍贯考     
公元6世纪初北魏郦道元撰著的《水经注》是祖国历史上不朽之名著。《水经注》不仅记叙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古代河流,而且兼及当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状况,因此这是一部经世致用的著作。在河流与水环境状况早已发生巨大变迁的现代社会,进一步挖掘《水经注》中的环境价值和时代价值,理清祖国境内以河流为中心的水环境变迁的原因、特点、历程和演变规律,并从中汲取生存智慧,应是我们当代学人研究这部不朽名著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围绕《水经注》版本校勘、错简订正、研究方法和实践、海外郦学研究和实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笔谈。以期通过此次笔谈,不仅能够总结《水经注》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深化《水经注》研究实践,而且能够为未来《水经注》研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此次笔谈在历史地理学界、水利史界和郦学研究史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9.
曾巩一贯被认作南丰籍,可清代临川进士李绂曾提出质疑。据查史料表明,南丰仅为曾氏五世祖的旧籍,曾巩与其父均出生于临川,临川有其田园庐舍。曾巩曾明言自己为临川人,临川一直尊曾巩为乡贤进行祭祀。曾巩籍贯的归属不是南丰而是临川。  相似文献   
10.
胡侍(1492—1554),明代中期诗文作家,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鸿胪寺右少卿。与“前七子”中的何景明、康海友善,有多部著述传世。前人关于其籍贯、字号的考订过于简单或存在偏颇,关于“夺秩编民”后的“诏复”问题多从古人之说,未进行深入辨析。通过考辨可以确定:胡侍籍贯宁夏;字承之;号蒙谿(溪)、蒙谿(溪)山人、蒙谿(溪)胡子、蒙谿(溪)子等;在34岁被夺秩编民后,再未复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