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由主义流派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它在普通中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主张及影响,该文则试图研究它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观点及影响.文章对罗素和怀特海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和系统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自由主义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看法,同时,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了这一理念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袁枚(1716-1797)是清代中期思想最解放的诗人,是性灵说的倡导者和性灵诗派的领袖。他的反正统思想、尊重女性的平等思想总体上是解放的、进步的,但也有时代及其本人的个性所造成的局限。研究袁枚思想,对理解袁枚诗文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为此柏拉图首先从个人的正义入手,然后通过理性的归纳,引导到对国家正义问题的讨论上,最终提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和谐与秩序。  相似文献   
4.
宋代士大夫隐逸思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一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文人士大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却处处凝聚着一股归田、退隐、出世的思想,凸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隐逸思潮。宋代士大夫隐逸思潮的盛行,不仅与宋代冗官、闲官政治紧密相联,也与宋政权对文人士大夫的牵制以及朋党之争息息相关;宋代意识形态领域中儒、佛、道三教融合的社会思潮,则使他们能够在当世之志遭受挫折之际,退而出入佛道,用佛道出世远世和遁隐的精神解脱自己;宋代文人士大夫自省、内敛的心态和审美趣味,使他们在审美意象上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体验和对平淡闲适生活的追求,并由此将退隐作为体验自由、寻求心灵解脱和淡泊澄静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清代词学,虽著作林立,词派纷呈,然各家各派词论,异中有同,殊途同归。构成三大理论主题:辨体和尊体、“正变”批评、比兴和寄托。通过辨体和尊体,彰显了词体特征,提升了词体品格;通过“正变”批评,反映了清代词家的词史观,对前代词学的审美评价、审美选择;通过追求比兴和寄托,开拓深厚了词境。三大词学主题,对清词理论与创作的繁荣,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汇是思想的表现,语汇的变化也是思想观念变化的反映。从先秦时期既已广泛使用的君臣之义,到隋唐之际开始出现的君臣道合,虽然二者的内涵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语境还是语汇所折射出的政治意义都不能简单地等量齐观。这一语汇上的变化所揭示的是唐宋时期君臣双方对二者关系的一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产业供给结构不合理和行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应采取完善老龄产业发展环境、解决老龄产业结构性矛盾、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创新灵活多样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官产学研”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等措施,加快老龄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中国饭店管理理念与实践中的人文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需求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新型人力资源的引入,世纪之交的中国饭店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文导向则是把握这些变化的核心内核,并将主导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饭店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对饭店管理理念进行解说的基础上,本文重点阐述了人文导向的若干载体性事件:管理制度的理性化、对员工的关注、经济型饭店的兴起、绿色饭店等等。  相似文献   
9.
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是盐城建湖人,在撰写《中国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传略》的过程中,多方寻求乔冠华诗作,终从其夫人章含之等人处觅得其35首诗作之全璧,欣慰至极。今特辑录介绍,以飨读者,并以此告慰先贤。  相似文献   
10.
才性问题作为汉末探寻理想人物素质标准的公众话题,历史渊源久远。它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人性论对政治人物的设想而深化,并因汉末士大夫、太学生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社会冲突体现了传统才性观的危机而诱生对传统才性观与现实矛盾的理论思考,使政治问题上升为思想界中的哲学问题。才性问题在作为政治问题的表象背后,蕴含了思想文化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